去年,接了一个教育网站的邀请,希望用音频的形式解读教育经典书籍,服务新老师和准老师们。我选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前前后后录了六段音频,每次聚焦于佐藤学的一个观点,再利用这个观点去解释某些常规现象。
课大概讲得一般。我回头看过评价,夸我声音好听的比较多,夸内容的也有,但我怀疑那里面有小编们的身影。但不过怎样,这也算是作品。一年之后,拿出原稿晒晒,也是一些记录吧。
有愿意指点批评几句,记得留地址,回头我不打你,给寄烟寄酒寄水果。
第四讲: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和孩子交流?
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佐藤学。
既然谈了学生的举手,我们再返回到教师的层面,说说教师如何和学生交流。这个话题有点类似于江湖中的“长拳”,乐器里的沙锤,人人拿起来,都会那么几下。佐藤学在这里用了一个更偏向教师层面的词----应对。接下来,我们就得讨论一下:什么是应对?他和日常教学交流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
佐藤学参加过一次录像研讨课,老师们在观摩一节课堂教学录像时发现一个现象。授课老师每听完一位同学的发言,都会帮助总结,重复:你是说的什么什么事情吧。或者,你在说的是什么什么吧。随后板书。
面对这种行为的讨论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方认为,教师对孩子的发言进行梳理,概括要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倾听方式。另一方认为,这种做法有问题。因为教师一遍遍地重复,概括,中断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思路,得到了一个个片段的回答。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位老师站起来发言了。他说,他在课堂上也这么做,但重复概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总结,而是担心课堂出现停滞,出现沉默。他害怕沉默。
这句话赢得了很多老师的同意。大家都有过这种担心,尤其是新老师们。
接下来,录像课中的这位授课老师也发言了。他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申明他同意前面老师的意见,他表示,他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其实最关注的不是发言,而是他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
通过这个例子,佐藤学概括了“应对”的内涵。他认为,在课堂上的教师的“应对”应该如同师生之间练习棒球。一方面,要接住棒球,让扔出好球的学生有成就感,另外一方面,还要把问题球接住,让孩子有继续扔球的勇气。有了这两点,就决定你不能关注自身,而是要关注球飞行的轨迹。
也就是说,如果说,我们常谈的师生交流属于一种关爱的范畴,带有温情的色彩的话。那么,应对,就是在理性的思考之中产生的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对接。
好。这样一来,我们就基本明白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应对?接下来,我们自然要问,我如何才能学会应对或者说更好地应对。
关于这点,我综合一下佐藤学的想法,帮助大家整理一下,从四个层次给出四点建议。
一.技术层次:学会倾听。
二.理念层次:学为中心。
三.文化层次:促进交往。
四.课程层次:息息相通。
第一层次是应对的基础阶段。
这个阶段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听,而是要在听的过程中追问自己,我究竟听的是什么?是我已经知道的想法,还是他没有表达完全的思考?
这两个问题决定了你将听到什么,可能丢掉什么。 佐藤学将“倾听”分为两种,一种是听出了想法,理解了对方说的话。就像前面的例子中那位老师一样,理解发言加以概括。还有一种是听出思考,从对方的神态,语气,眼神中读出对方思维的过程,从而产生“哈!这一点真是了不起”或者“我知道你在纠结什么了”的共鸣。
如果我上面的内容,您还没有明白。建议,你去搜一句话,叫“女友的潜台词”,读一下,您就明白什么叫倾听意思,什么叫倾听思考了。
所以,这里给大家的建议是,听,不要想着自己,不要想着内容,要穿透语言的表面,结合更多的信息,获得思想上的共鸣,这才是应对。
接着,我们聊下第二层面。
如果说学会倾听是一种技巧,一种需要训练反复掌握的方式方法。那么,在它之上,就是一种促使倾听发生的理念。依然用刚才女友的例子来说话。关注女友的潜台词是一种行为,而在它之上的理念是对女友的爱。失去了这个理念,行为的训练是没有意义的。你都不爱了,还管她什么潜台词。
同样,如果你无视学生,那么应对就是空话了。
当然,“学为中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感性的姿态,它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
大家一定听过可汗学院,一个轰动了全世界教育性非营利组织,比尔盖茨称他们做的事代表了未来教育,让人类的学习回到了应该有的样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假使回到几万年前,你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想到的自然是今天去哪里找到食物。你看,当这个问题和生理需求联系一起,就带来了大脑的探索需求。对原始人来说,每一天都充满着未知,周边的每块地方都需要探索。大脑每天都在不断地遭遇新的难题,获得新的经验。人类每天都在充满激情地主动地学习。
那么,今天的教育早就失去了这种激情。一切的事物和奥秘好像都已经被发现完毕,孩子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温习一遍。以“学”为中心,就是回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创造未知,发现未知。佐藤学认为,只有如此,真正的应对才会发生,师生的交往才能出现共同联系的焦点。这一点,可以参照我们前面讨论的一些案例。
所以,我们给出的第二个建议。真正的应对,要让孩子自主思考,让他们获得探索未知的热情,才能和你平等相处,给你发现思考的可能性。
接下来说,第三层次我们提升到文化层次,强调促进交往。
佐藤学认为,交往有四种类型,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那么,这四种交往类型里,哪一种才是佐藤学想要的“应对”呢。
我预测大家会在二四里面选。如果您在细心思考的话,会发现“双向交往”更多地是经验的重复传递,在这种传递中,被分享的信息是重复的。
一个孩子说,我们往左边走,另一个孩子说,好,往左边走。那么,如果老师也说,对啊,往左。这时候,学习是处于停滞状态的,大家是在重复自己的经验认知。只有出现异同的思维,有人说,往右吧。大家才会坐下来说出各自选择方向的思考。
要形成这样的异向交往,往往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
指鹿为马,是因为大家不认识鹿不认识马吗?当然不是,而是朝堂的空气决定了答案。同样,你的教室里会不会产生争论,产生异向思维的应对。取决于前两个阶段是否做得扎实,取决于你教室里的文化是否自然,平等。
好,关于第三层,我们给出的建议要简单许多,做好前两点,珍惜每一次出现的不同意见。
最后,我们在课程的层面去看“应对”。为什么把课程放在最高的层次呢,原因很简单。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课程而服务的。唯有一步步,从方法到理念,从理念到文化,才可能促使一种交响乐团式的学习,和谐,自由从而润泽。
关于这点,佐藤学讲到了一个原田老师的故事。
有一天,原田老师的一位学生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株蒲公英,带到了教室里,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班上有一个孩子的父亲是植物学的专业人士,这个孩子说这是西洋蒲公英,不是日本蒲公英。于是,放学后,原田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开始寻找日本蒲公英,但怎么也找不到,发现四周的蒲公英都是西洋蒲公英。这样一来,大家的关注点都在蒲公英上了,作文也写,孩子们郊游也在找,家长也被牵扯进来。原田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带着孩子们搜集资料,并且在教室里种植蒲公英,培育越来越稀有的日本蒲公英。
这个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一种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我们一直提到的润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已经有很多。我的朋友常丽华老师在北京亦庄小学的小蚂蚁教室也创建了很多这样的课程。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最关注的事物往往能被她及时观察到,并迅速展开课程的创建。她和她的小蚂蚁们,关注孩子们的姓氏,完成家族课程,关注公园里的植物,形成了自然笔记课程,关注草木染,形成了草木染文化课程。
这每一个课程背后,都存在着良好的应对,存在逐渐接近润泽教室的努力。关于这些,我们下一讲会更加重点分析,在此跳过。
好,最后一条建议给大家,最好的应对,是对儿童生活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敏感。关注了这些,你总能在孩子那里获取学习的资源,最佳的课程想法。
好,讲到这里,今天的内容也就差不多了。
今天围绕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应对,第二是如何学会良好地应对。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始聊起,把一件小事从技术层面直到课程层面帮助大家做了一次梳理。这样一来,我们在三四两讲中,就已经分别对学生的举手,老师的应对展开了思考。
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