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物种类型之间泾渭分明?
从现在的时间去看,每一个物种都是千差万别的。这有赖于自然选择这一过程,新的变种不断替代并终结其亲本类型。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繁殖能力强,生存能力强的生物,越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生命呈几何增长,然生存空间有限,并且在所有的生存斗争中,最激烈的斗争,几乎总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因它们同居一地,所需食物相同。这时,遗传变异性(轻微变异)让变种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更有利于保存自己。根据强劲的遗传原理,它们趋于产生具有同样形状的后代。这一保存原理就是自然选择。有优势的生物就会与同一物种之间斗争,优势生物替代原有物种,原有物种就会灭绝。因此在现生物种中较少或没有找到中间过渡环境样本。
这些按道理是可以从化石中找到答案?但是也很难发现,主要原因为:一是逝去的时间。地质记录并不完整,既在几套底层间,有漫长的时间间隔;二是地质记录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并不连续。
地质记录极不完整
1.漫长的时间间隔时期。由于沉降对于含化石的沉积物堆积到一定厚度方能抗拒未来的侵蚀是必要的;
2.在沉降期间,大概有更多的灭绝发生;在抬升期间,大概有更多的变异产生而且记录也保存得最不完整;
3.每一单套的地层并非是连续不断地沉积起来的;
4.每一套地层持续的时间,也许较物种类型的平均寿命为短;
5.在任何一个地域内以及任何一套地层中,迁徙对于新类型的首次出现,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6.分布广的物种是变异最甚,最常发生新物种的那些物种;
7.变种最初常常是地方性的。
本章中,有一段莱尔的比喻:
可以把地质的记录想象成一部保存不完整,并且用变化着的方言写成的世界史,在这部史书中,我们仅仅只有最后一卷,而且只是关于两三个国家的。而在这一卷汇总,有只是凌乱的保存了短短的一章,每页也只是在凌乱几处保存了寥寥数行。
这大概就是地质记录留改我们可研究范围,逝去的大量时间;地质记录不是连续的,因此目前人们能够证明的样本极其有限,但是不能排除哪天发现的可能性。
理性光辉
在本章最后一段,当时最伟大的地质学家们都一致的坚持物种的不变性,达尔文也非常尊重这些权威,讲到:
我们应将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归功于上述这些权威以及其他一些人,然而我却与这些伟大的权威们持有不同意见,对此我深感轻率。曾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吾爱吾师,但尤爱真理。理性的光辉再次显现,带领人们走向新的世界。观念的改变带来世界观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