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时常能从各种媒体文章书籍以及教育专家嘴里听到放养这个词。放养孩子似乎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潮的教育理念,让很多家长为之尝试、模仿。但随着越来越多关于放养的舆论议点杂汇在一起时,“放养”这词原本的意义与解读早已难以界定。
就像时常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某个小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父母在谈及教育理念时骄傲地笑笑,然后淡然地来一句:我家孩子是放养大的。又或是在公共场所,某个小孩大吵大闹举止不雅,其父母也只是尴尬地冲众人笑笑,附一句:不好意思啊我家孩子从小放养惯了。
他们口中的这个放养,难道真的不是一种为了追求新潮教育的时尚炫耀或成了自己没有教育好小孩的一个挡箭牌?此番曲解,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放养的意义。
何为放养?人们普遍很容易接受文章里传输的这么一个概念: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玩儿,就像人家欧美孩子一样,尽情地肆无忌惮地享受他们的童年,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思考力。是的,此番言论由此看来是没什么错的。可问题就在于在放养大潮上的那些南辕北辙的父母!就像某篇文章里说的那样:
放养理念的横行,是我们对自由散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教育压力的不满情绪杂糅之后,大脑自动选择的一种应对模式。
殊不知,所谓的放养,是矗立在基本道德底线与原则下,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质所给予他的自由空间度大小。当然,放养教育最关键的一个前提就是从一开始就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与平等关系。何为相互信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简单来说,体现在充分信任双方做的每一个决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不无道理的。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驳道,如果不限制自己孩子的花销,他就会一直毫无节制地去买一些在大人看来可有可无的东西。也是,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诱惑的世界上,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感觉总有买不完的东西。但真的有必要说的是,每个小孩,也许或多或少地都会买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每当买了个自己期待已久的东西,都会心奋不已,并从这些东西里得到极大的满足。偶尔的小奢侈,能充分滋养一个孩子的上进心。其实他们心里也十分清楚自己家的家境状况,该如何花销父母给自己的钱也明白着呢。并不会一谓地铺张浪费。但很多父母真的会怕,怕孩子乱花钱,并且就是因为这怕,从而不知不觉开始各种限制孩子,如克扣他们的零花钱。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了。孩子心里肯定会不舒坦,因为这代表父母没有充分信任他呢,这种感觉真的很不好,而由这种感觉逐步上升所演化来的就是孩子在这方面的叛逆了。比如去一趟超市,父母一进去就跟孩子说不准买零食,那孩子会怎样,可能原本不想买的此刻也渴望买了。这就是典型恶性循环的开端。所以说啊,父母孩子之间建立一个互信信任的关系是多么有必要。当然这并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具体要怎么操作还得看每个家庭的情况跟小孩的性格了。
其次呢,在建立完良好信任关系之后,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绝对平等的环境。这里说的平等,是指年龄上的。别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剥夺了他在这个家里的很多话语权与决定权。就拿本人来说吧,自打小有意识以来,凡是家里的一切重大决定,如父母公司里的重要决策等,都是以投票表决来抉择的。笔者父母当真做到了认真聆听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想法与意见,并没因为那会儿还是个奶娃儿,就忽略了我对每件事的看法。现在回过头来看,让孩子从小就参与进去家里的一切事务,对一个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在满足以上两点信任跟平等的基础以后,还差一点,就可以做到真的放养孩子了。那就是原则的建立。先前说了,“放养”不是真的放养,而是建立在必要的条条框框下,力所能及给孩子圈出的一大块供其自由发展、探索的一块地。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原则与底线的建立尤为重要,因为它预示着会塑造一个怎样德性的人。每个家的原则和底线或许都不太一样,但为人父母的一定要清楚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笔者父母就从未想过自己的孩子将来一定要成龙成凤,他们更多希冀的是孩子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然后以一种宁静淡然的心态过着快乐满足幸福感高的生活。
孩子在父母规划的这片土地上尽情畅游探索时,父母是无需过多干涉的。但毕竟孩子还小,在这个自我发展的途中,一旦出现任何问题,有需要父母的地方,父母都应当及时提供一切支持与关怀。所谓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方能育人已。
孩子与父母之间也应当永远是彼此的坚强后盾。彼此依赖,却又能彼此独立。能聚能分,才是亲子间相处的最高境界。而所谓的放养,也确确实实是要建立在每一个家庭独有的家庭文化上实施的。愿每个家庭都能营造出供孩子自由发展的温馨舒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