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形态:
基本Timeline为基于知乎站内关注关系的类似“微博”的内容
延伸/隐藏timeline为基于编辑精选推荐的“想法”内容,其中可能存在自动准入机制,通过算法调整内容。
揣测知乎可能的目的:
增强社区属性:相当一部分知乎大V的社交关系流量都导向微博
降低内容生产成本:知乎问答模块或专栏模块生产长内容的成本过高,想法为那些“半长不短”,非“抖机灵”也不适合发“专栏”的内容提供展示的timeline
通过更多内容的曝光,促进更多的关注关系建立:推荐频道timeline上的内容,可以直接关注。如果说长问答需要“观点一致,内容充实”才会产生关注动作的话,“想法”部分可能只要稍有亮点就会产生关注动作。
现在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推荐频道内容质量高,主timeline内容质量低,简直沦为朋友圈
内容量不怎样,大V们积极性不够高
跳跃感很重,等于说知乎APP支持了三个形式完全不同逻辑完全不一样的timeline(问答,想法,市场),我作为高强度用户都觉得时间分不过来。
个人的疑惑和看法:
初期水化趋势都很明显了,今天首页一水儿的晒知乎月饼,如同知乎大V的朋友圈。这个时候知乎初期的强运营介入在哪,恐怕自己都没想清楚定位吧。
内容分发机制:当前基于关系的timeline和推荐频道timeline完全独立,两个层级。基于关系的纯靠大V自带流量,内容质量不一定有保障;推荐频道层级深一层,曝光量不一定高但质量是编辑挑过的。另,还没看到知乎有特别的分发机制,解决这两者并存的问题。
猜测,问答,想法,市场(新上线私家课)是知乎针对3个层级,或者3类不同用户(产出这和消费者)的知识消费需求做出的反应。
想法:最碎片化,可能是灵机一动的点子或者介于抖机灵和长篇大论间的内容。生产成本低,鼓励移动端的用户产出内容。
问答:有索引,有目的性的知识交流/讨论。生产成本较高,移动端用户很难做产出,这也是知乎问答部分”手机占坑,web来作答的原因“。
市场:形成沉淀的优质内容(的集合)或KOL内容。生产成本极高,需要靠长期积累和运营编辑推动。
PS
移动端尝试,想法和市场的一部分功能至今没上web版。抢占你刷淘宝和农药的时间。
但没有强运营去引导的话,活跃度和质量都不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