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意练习的提出
越战期间北越空军受苏联精心培训,并驾驶当时最新的米格战斗机,与美国空军可谓是棋逢对手。
从越战开始到1965年,美军每损失1架飞机便能击落北越2架飞机;但是到了1968年的前三个月里,美军每损失10架飞机,才能击落9架飞机。
为什么随着战争时间拉长,越来越有经验的美军飞行员胜率却在不断下降?
美方设立了鼎鼎大名的“王牌飞行员学校”来研究这个问题。
美方挑选了当时最优秀的飞行员充当教官,驾驶米格战斗机充当“红军”,挑选水平次于教官的飞行员作学员,驾驶美国战斗机充当“蓝军”。
研究者很快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初期教官比学员水平高但高得有限,双方的成绩大致相同;但随时间推移,教官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学员则成长缓慢,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为什么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
原来秘密就在于教官们每天都在召开极具针对性的“战斗报告会议”,拿出影像资料和雷达数据进行战术总结,并互相提问:你注意到了什么新问题?你采取了什么行动?为什么这样做?你犯过什么错误?错误可以如何改正?
而学员们则只是“单纯地训练”完了事。
强者在刻意变强,弱者却在随意成长,双方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美军开始大量有针对性的计划制定和有效练习。1970年后的三年里,美军平均只需损失1架飞机就能击落北越12.5架飞机,战绩有了惊人质变。
想要加速成长,不被竞争对手甩在后面就需要像美军一样刻意练习,采用一系列方法有针对性的方法、计划刻意改进,通过一系列微小的改变促成质变。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
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最后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原则,他把它们命名为“刻意练习”。
二、一万小时定律的误导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这就是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它认为从小白成长到专家需要1万小时(大约为10年)的练习。
然而,慢着!真的是这样吗?
为什么有些人闭门造车苦练多年之后,表现依然平平。比如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可一旦遇到明师指点,便如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能力突飞猛进,前后判若两人?
为什么在赛场上奔跑了多年的业余足球运动员的球技,却被刚参加专业训练的小球员的吊打?为什么浸泡了多年的业余象棋爱好者的棋艺赶不上入行没多久的小棋手的水平?
原因在于:前者的每次练习时往往都是自动化的重复,而没有进行为了提高能力的刻意练习。知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在谈起扎克伯格时就曾说,其成就的秘密在于改进率而不是什么1万小时定律,真正的重点是大量的总结思考和针对性练习。一万小时定律并没有把关键因素:“优化”训练找出来。一万小时的重复练习、原地踏步式的练习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费尽移山心力,只赢得一身老伤,两行清泪。
真正有效的是刻意练习。所谓刻意练习,不是简单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如一日的重复化练习,而是讲方法抓规律有效果的精准练习。讲方法抓规律的人,那进步可真是一日千里,而不懂方法只懂得吭哧吭哧用力的人,那就是千日一里。就这一里还是个负数。为什么?把人给练趴下了,练残练废了。你想想看,一个又愚蠢又很勤快的人,暗无天日地苦练上一万个小时甚至是十万个小时。那是什么感觉?或者是遇上一个又愚蠢又勤快的领导,那感觉别提有多酸爽了。又或者是遇上一头又有火一般热情与干劲又鲁莽得横冲直撞的西班牙公牛闯到瓷器店里,那该咋办?不讲方法,埋头苦干,那就是苦干瞎干加蛮干。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不对,越学越跪。结果是受苦又受累,闹心又遭罪。刻意练习,一言以蔽之:苦干+巧干。苦干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久,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巧干就是有方法,抓规律,善学善思,善做善成。首要的关键的不在于多少小时,而在于讲方法讲规律。方向对了,辛苦无所谓,失败也宝贵;方法对了,打怪升级很带感,嗨得飞起,暖心又暖胃。
三、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从 “心理表征”说起。心理表征是一种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简单来说,就是“物体概念在人们脑海中塑造的意义”。
比如,提到蒙娜丽莎,我们会在脑海中看到这幅油画的形象。那幅画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
再比如说狗,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狗,那么“狗”这个单词对你来说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它在你的脑海中并不存在;而如果你见过狗,你就会在脑海中立马看到四条腿、爱吃肉、可爱的形象。
而同样是蒙娜丽莎,有的人只有模糊的印象,但有的人可以很详细地回想起这幅画中的各个细节,后者所形成的心理表征更为复杂和精密。
刻意练习就是创建精密复杂的心理表征,完善对事物理解、记忆的过程。将专家和普通人区别出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大脑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大脑在很大程度上像肌肉和心血管系统响应体育锻炼那样,会为应对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如何你足够多地练习做一件事情,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以帮助完成那件任务。大脑神经元上具有一种物质:髓鞘质。神经学家们称之为学习技能的圣杯。当开启神经回路的方式正确(如练习正确的挥棒姿势或弹钢琴)时,髓鞘质就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因此,技能和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为什么那些心理专家能够对一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三言两语开导出来,普通人就不行?为什么福尔摩斯能够针对某一线索推断出更多的案情来,而华生就做不到?
专家之所以显得专业,原因就在于专家经过多年的有效训练,可以对信息进行精细编码建立结构,脑子里有大量的细密、复杂、精准进而形成模式的心理表征,这样他们在处理问题时,编码与提取过程比新手们都快很多、精准很多。
清朝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喜欢画竹,善于画竹。他有两首诗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正是对刻意练习与心理表征的形象写照。
本质上讲,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专业精准的心理表征。
达芬奇是意大利着名的画家。他从小就在绘画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14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送到佛罗伦萨,拜当时着名的画家佛罗基阿为师。
第一堂课,老师拿出一枚鸡蛋,让达·芬奇照着画。看到老师让自己画鸡蛋,达·芬奇觉得很高兴,因为画鸡蛋太简单了。他拿起画笔就在纸上画,画了一个又一个。第二天上课,老师又拿出鸡蛋让达芬奇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有些不高兴了,他想:鸡蛋有什么好画的呢?渐渐地,他对老师的要求表现得不耐烦了,觉得老师小瞧了自己的能力。于是他问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让我画鸡蛋呢?”
其实老师早就看穿了达·芬奇的心思,他耐心地说:“你可不要小看了这鸡蛋。鸡蛋虽普通,但你能找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鸡蛋吗?就是同一个鸡蛋,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也能看出不同的形状。而且,光线也是影响事物形状的因素,你在画鸡蛋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了吗?我让你画鸡蛋,是要锻炼你的眼力,这是绘画的基本功。只有把简单的鸡蛋画好,才能画其他复杂的物体。”听了老师意味深长的教导,达芬奇恍然大悟,终于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此以后,达·芬奇吸取教训,用心苦练绘画的基本功。一年、两年……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一天天地提高,最后超过了自己的老师,成为着名的画家。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