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需要双方通过沟通来了解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可有时,双方没有机会或时间进行沟通,了解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时,我们就可能会使用强制力。
强制力分为两种类型:
1.防卫性强制力
使用该类型强制力时,我们是为了预防危险,保护自己。此时,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例如:我们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让他跑到马路上,这是为了他的安全。我们在使用强制力抱住孩子,注意力是在孩子的安全上。
2.惩罚性强制力
该类型强制力的关注点在于惩罚、羞辱或谴责他人,而非关心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例如:当孩子没有按规定按时回家,家长可能会骂他“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而非关心他为什么会回来晚了。家长不问原因,只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谴责孩子,这就是惩罚。
而我们通常所见的惩罚包括三种: 体罚、指责/否定他人、不给好处。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用这三种惩罚。即使很多家长不会采取打骂等方式体罚孩子,但类似贴标签式的指责甚至否定孩子却是很常见的。
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自私”、“不尊重父母”、“笨蛋”等这样的标签就会贴在孩子的身上。有时,还会用拒绝给予某种好处来惩罚孩子,例如:不给零花钱或不让出去玩等等。
其实,这样的惩罚只会让家长和孩子之间越来越疏远,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就会忽视事情本身,而会陷入失败的忧虑之中。
例如:当孩子被告知要把房间打扫干净,否则不能出去玩。那么,孩子在不得不打扫的情况下,根本不会想打扫房间本身是为了什么,只会想如果不打扫就不能出去玩了。
那作为父母,此时我们应该考虑两个问题:
1.我不喜欢孩子把房间弄得乱糟糟的,那我希望他怎么做呢?
当然是希望他把房间打扫干净了。如果我们只考虑第一个问题,那么,惩罚孩子必须要打扫干净房间,否则不可以出去玩或许管用。
但我们真的不希望每次房间乱七八糟的时候,就用惩罚来让孩子打扫干净。那么,我们就要考虑第二个问题了。
2.了解孩子是基于什么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
孩子可能会回答“妈妈要求那么做的”。这并非出于孩子本身意愿,所以,以后房间再乱时,孩子也不会主动打扫,这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那么,此时我们就应该运用非暴力沟通,来让孩子明白我眼前所看到的,我的感受,我的需要和我的请求。
譬如“宝贝,我看到你的房间零食和书本散乱在床上,脏衣服丢在地上。我很失望。因为我很在意家里的干净整洁。所以,你可不可以把床上的零食和书本收拾好,并且把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呢?”。相信,经过这样的沟通,孩子也会理解妈妈,也会心甘情愿收拾房间的。也只有这样的沟通才可以让我们彼此真正了解对方,关爱对方,而非限制对方。
当我们想用惩罚来让对方来人生自己的需要,往往会适得其反。毕竟惩罚不是目的,满足我们需要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