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50后、60后中国父母们正在困惑着,这个困惑是他们的独生子女带来的,难道真的是孩子们带来的吗?(china one?)中国的独生子女,你们怎么了?50后、60后中国父母们,你们怎么了?为什么要让爱其一生,倾其所有的父母们迷茫、无奈、困惑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找啊找啊。这些已不再年轻的父母们,向社会呼吁,共同寻找吧,寻找解脱困惑的答案,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未来的中国。
孩子们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长着。从小受到父母百般呵护,但学习压力要比任何一代人都要大,他们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期都是快乐并痛着。可大学的校门始终为每一个孩子敞开着,或重点大学、或普通大学,或如愿以偿、或留有遗憾,但最终是有书读的。当独生子女离家求学几年后,以独立的姿态回归,面临就业、深造、婚姻等等诸多问题,双方猛然惊觉,他们与曾经最为亲密的父母之间,离家的岁月已悄然划下鸿沟。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们唠叨,好好的工作不想干,又要跳槽了,又要出国了,这样跳来跳去,何时能静下心来,安顿好自己呢,真是让人惆怅啊!
邻居家的女儿,从小学习非常好,但高考时发挥不理想,进入一所普通大学,但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大学期间已崭露头角。毕业后,由于一些原因错过了考研和保研的机会,留下些许遗憾,但很快找到一份非常稳定又理想的工作。刚刚入职,了解到新同事都是一些重点大学的佼佼者,她开始动摇了,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作怪,觉得自己的第一学历不光鲜,但又不想上在职研究生,一门心思要出国深造,而父母认为丢掉这份工作太可惜,机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这个话题已成为敏感话题,双方都小心翼翼,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沟通,尤其是做父母的既不想伤者孩子,又不同意孩子的想法。
其实,步入社会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才是第一位的,还没有尝试就想退缩,况且在国内读研可以在职读的,在职研究生虽然不及全日制研究生,但含金量也是可以的。为什么非要辞掉一份好工作出国呢?难道出国就真正能镀金吗?父母已经为你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还要让他们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供你们出国,有必要吗?有捷径的路可以走,为什么要绕一个大圈子呢?出国回来后,就能有理想的工作等着你吗?自己虽然是普通大学毕业,但同样跻身到这些皎皎者当中工作,证明自己也是非常优秀的。学历的提升固然重要,实践的提升更加重要。
生活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总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是啊,大城市生活压力大,即使有一份好工作,也买不到一套住房,这已经成为社会现实,这不是我们个人的力量能左右了的。出国学习只是暂时的逃避,回来后面临同样的问题。何不不走弯路,早点面对就业难、住房疯涨的问题,相信父母会和你们共同面对,共同努力的。
还了解到一个孩子,从国内的一所211大学毕业后,争取到国外一所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读研,这是相当优秀的一个孩子啊!可是国外的大学都是好进难出,因为毕业论文未通过,退后了一年硕士毕业。之后,纠结了好长时间,是继续读博呢,还是工作呢?当时,他已经通过了国外一家在上海的分公司的面试,可是,他拿不定主意,父母希望他工作。后来,他自己决定,进入国外的另一所大学读博,读到就剩下半年就毕业了,他说想退学,原因是实习单位条件差、地理位置偏僻,导师偏心等。父母鼓励这个孩子要坚持读完博,毕竟只剩半年了,咬咬牙就过来了。可令人遗憾的是,因为父母不支持退学,这个孩子便不再和家人联系,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孩子的父母不知为此掉了多少眼泪。
当然,这或许是生活中的个例,但这种个例不是只有一例,有一些媒体报道的我们知道,还有一些我们不了解的,当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确实实应该引起每个家庭的警觉,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受到成才问题的困扰。在成年独生子女与空巢父母之间,有这样一种“天伦之痒”正在悄悄发生.因价值观念、思维行为、道德标准等不同而带来的两代人差异, 生活在不同社会形式下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经济、历史、教育等原因,形成了奇特的代际差异——双方既渴望亲密,却只能疏离;疏离之中,亦有无法剪断的现实羁绊,以及从经济到心理的相互依赖。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独生子女是负担最重的一代人,是父母的唯一寄托,情感寄托和希望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