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容易被感动的。
比如,从那个依水而建的江南小镇回来后的许多天,我仍然记得自己是怎样刻意地放缓脚步,生怕错过一寸踩踏进寻常人家里的细碎时光。
1、
我下车的地方在西栅景区。四周是仿古的特色楼群,每一扇门户背后都是新型的商业比拼。
我向来不对琳琅的商品侧目,旅行的意义在于发现灵魂,而不应把看似琐碎的时光空掷在大同小异的人工产品上。
我向前走,江南水乡的气息密密匝匝地填满夏天的每一个空隙。
那是一个阴天,天空是暗沉的白色,雨滴将落未落,就聚在离我几万里的高空中,嬉笑着看人间往复来兮。
我置身于这个叫乌镇的地方,脚踏青石板,一边寻找丁香纸伞,一边刷新手机相册。
这里的道路不宽不窄,民居高低错落,有临水而建的粉墙黛瓦,也有上个世纪兴起的双层小楼。商店很多,门面很小,光线很暗,屋里挤挤挨挨地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商品,直堆到门口,看店的人在门前放了几把板凳,正在和邻居闲话家常。我抬头看了看,白墙上搭满了电线,屋里传出电视的声响,半空中架起了一条长绳,晾晒着寻常的衣裳和毛巾;我低头瞧了瞧,一只猫正从一扇门前经过,一只狗正懒洋洋地趴在树荫下;我又四处望了望,有人费力地推着满车的木头,有人斜靠在摩托车上悠闲地抽烟。没有人注意我这个外来者的突然闯入,我也没有找到油纸伞。
我突然有些失望,乌镇也就这个样子呀,倒是平淡安静,却也就是另一种样子的“柴米油盐”罢了。
再往前走,才知道我一直都在景区外围。
2、
买了门票后,一个人在景区里闲逛。
乌镇不愧是水乡,每一幢房屋都被碧波环绕,仿佛这里没有街道,只有河网。因处处是水,石桥和船只也多,踏在拱形小桥上,俯身向下望去,乌篷船儿摇摇晃晃。乌镇也实在是美,每一幢房屋都保留了历史特色,纯天然的玲珑精致。那些老屋大多沿河而建,由石柱支撑着自水中升起,使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吊脚楼,但它们却更带了江南的柔情和温婉。窗户面河而开,且多是传统的开合式木窗,或是糊了窗纸,或是拉了素色的布帘,总之,那一开一合,犹如姑娘的笑靥,怎样都是美的,都是沾染了乌镇的灵气的。
我最喜欢的是乌镇人家的生活情调,窗台上摆满了嫣红的花朵儿,房檐上也吊着几盆。花朵儿开得很美,和周围灰白为主的房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犹如画家刻意在水墨图上点染的几笔活泼的色彩。除却对照美,我更感慨于乌镇人家的用心良苦,摆在窗台和吊在房檐上的盆景多半是给游人看的,丁点儿善意成就了大美乌镇,我忍不住给离我最近的一盆来了张特写。
乌镇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茅盾先生的故乡就在这里。由于逛得仓促,我没怎么细看。但对于作家来说,最难割舍的就是乡情,成长环境对个人性格和文风的形成影响极深。且看乌镇宁静娟秀的气质,每一处风景都藏着动人心魄的细节美,也就不难理解先生笔触的精致入微和优美从容了。
3、
虽是古镇,但既被编入景区,也难免沾染上一些现代气息。
许多民居被改造成特色商铺,门窗大开,生意火热。
很多人觉得商业化的风景不纯粹,可我却觉得这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我们跋山涉水而来,攒着假期奉献给祖国山水,而当地人年年岁岁守着小镇,用商业的方式延续子孙后代。
当地人亦如古镇,平静似水,明明生活在世外桃源,却总是波澜不惊。小天台上种着蔬果,碧河里洗着旧衣,忙时不见人影,闲时卧听水声。他们仿佛不知道这古镇有多么美,甚至不为外人的惊叹侧目。他们只专心地和古镇一起经历着日出日落,只专心在手头新摘的一串乌梅。
时光和我的脚步一起,在青石板上留下新的印记,手机相册里存满了新的风景,只等加上滤镜后再去朋友圈美一回。
再去朋友圈里美一回,可为什么要再去朋友圈呢?大概是因为风景带不走,心情却可以随时记录吧。
然后我就离开了,虽然没有回头,但我坚信那是我至今去过的最美的地方。
我在车上翻着手机相册,发现除了风景之外,还有许多寻常人家的生活片段。我突然明白为什么现代人调侃“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突然彻悟乌镇人何以对自己的世外桃源视而不见。
一切都有了答案。现代人旅行的意义也不过是我手中的这部文明进化的高级产物所要传递的东西,不过是把别人家的柴米油盐过滤成自己朋友圈里的诗酒花茶。
这是人们无法逃避的虚荣心,也是浪漫的C’est la vie。
但我依然热衷旅行,如同热衷于生活本身,愿意和三毛一样走过万水千山,在行走中重新认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