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空间,看到又一波的同学毕业了,和一年前的我们一样,是不舍,是依恋,无论男女,恍惚之间才真正的意识到,我们真的毕业一年了。
那个我们用了四年的时间想要毕业的大学,在临走的时刻,突然又不想毕业了。
还记得四年前入学的样子,天空下着小雨,路上早已被雨水浸泡得起了泥浆,四年后,我走的时候,天空阳光明媚,甚至是有些火辣,为了赶上大学最后的一趟835,甚至来不及回过头来多看几眼。
宿舍里第一个走的人是,3号床,我们特地买了啤酒、西瓜还有花生给他践行,(听起来似乎有点磕惨),我们什么话也没有说,就只是笑着,甚至是没有回忆过往的点滴,更没有说流泪这样的事,但这些在这个时刻都是被允许的。
真的感到要走了,是几个人拖着他的行李箱,总到宿舍楼下的时候,他笑着说:“就送到这吧”,然后我们赶回阳台,站在上面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一直消失到树的那头, 望着凌乱的宿舍,那一刻才知道我们毕业了,这个秋天我们不会如约而至,这个夏季注定是分别。
临走前的几个晚上,一直在脑海里想着分别会是怎样的场景,我们会说很多很多的话,会有多么的不舍,甚至是相拥而泣,可真的到了走的时候,才会发现真的是云淡风轻。
正如厦门大学的邹振东教授所说的那样:“你这一辈子,回忆最多的将是大学,你可以更换人物、更换场景,但更换不了大学”。
可是当我依稀想起的时候,却发现场景只是个模糊的概念,人物却更多的是定格,朋友圈里的二龙山、柏林园、图书馆、主楼、篮球场、实验室.....都只是定格在了那里,而更加怀念的,则是我们在球场上为了赌半个西瓜而四个人一起拼了命的跳的时候,就为了多抢几个篮板,是考完试后一起赶上二龙山大喊的时候,是到图书馆里占着人家的桌子摊开一张A1纸描图的时候......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我们没有“想家”,只是隔得越远越是想念。
我们这一家人,六个姓,如今也分散在六个地方,有时候会约着在网上视频一下,但比当初在宿舍里互相调侃的时候乐趣要少了许多,尽管那时候矛盾重重,会嫌弃你的打呼噜,我的臭脚丫,你的大吵大闹,我的翻来覆去......
仿佛中还能听到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下一站,中北大学”,可是这一站一走,却终将会是远,只适合用来怀念,再也不适合到站。
青涩逐渐从脸庞退去,一波又一波的人互相代替着来表达这一份不舍,却发现情感几乎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