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崇尚生活要有仪式感,于是大家纷纷过起了外国的洋节,于是老人开始过起了儿童节,于是妇女节被过成了情人节,于是清明节被过成了去景区踏青……一切在仪式感的道路上有了与往日不同的样子。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关于高考的话题自然是愈来愈浓密了。这些浓密体现在专家对考生及有考生家庭的生活指导和心里指导,也体现在民间大众自发的各种仪式感:
比如,高考要改头换面隆重出场,于是考生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求父母买到喜欢了很久,父母却舍不得买的衣服,心爱之物,什么一生只参加一次好看啦,什么高考对服饰有要求啦……考生要求的理直气壮,父母答应的心甘情愿。
是啊,高考对服饰有要求,是专家提出来的,并非孩子异想天开,专家说高考的衣服要简洁大方,不能有金属装饰,要棉质,要吸汗宽松,有利于仪器检测,有利于考生自由发挥,于是平常扣扣索索过日子的家长也不扣了,大方起来了,多高档的衣服敢买了,只要卖家说一声,这衣服适合考生穿,多贵都买。
对于高考服饰,考妈也不落后,本就爱美的女人,做个考妈也要有考妈的样子,什么旗袍一定要买,就图个旗开得胜的彩头,什么头发得盘得高高的陪考,什么节节盘升……
过去说,高考一场全民运动,而今讲究高考是一场虔诚的仪式。
高考近了,关于高考的话题的浓密,除了体现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体现在寺庙的红火上。考前去去寺庙,参拜神仙,火了寺庙....
高考临近,为了有个心理依靠,很多学生、家长去庙堂烧香,祈愿。学生在考场考,家长在庙宇祈祷。
小姑的孙子去年高考不理想,今年复读,小姑自然是倍感压力,“五一”见面时,一贯唯物论的小姑透露出想去跟风一把,孙子考前去庙里烧香,以了却心愿。我欣然答应到时候陪她去一趟附近的寺庙,以了却老人的心愿。
答应小姑去寺庙,不是因为从心里相信这些,而是理解老人的心情。知道小姑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一个人去不放心。
记得自己高考复读那年,母亲就曾偷偷跑去寺庙祈祷,那时候母亲怕我知道不同意,一直没告诉我,直到我考上后要去上学,母亲才说起此事,我第一次也对神灵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年龄大了,对烧香拜佛说不上执着,但也不再抵触,出去旅行,看到寺庙也会进去随缘随喜,权当求个安心,求个旅途平安,求个心里上的生活顺遂如意,回来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按照习俗寺庙祈祷,以初一十五最好。我和小姑按照之前的约定,初一早早的就去了离家最近的寺庙烧香祈祷。
高考临近,很多寺庙里都香烟缭绕,人头攒动,我们去的小庙也不例外,众多家长带着考生纷纷来此虔诚地磕头、烧香、拜佛、求签、祈祷。
考生家长到寺院就为高考求心安,目的自然是希望“金榜题名”。而今的寺庙已经不同往昔,新时代的寺庙已完全没有传统意义寺庙的清净清贫了,寺庙在于经营和运作,投其所好,寺庙在考前完全成了繁盛,嘈杂的样子。有专人引导仪式,和解说,收费,一切都是一条龙的服务。
对于烧香拜佛,本人完全属于门外汉,但本着做人的虔诚认为,去寺庙一定要穿着整齐,干净,朴素大方,避免穿过份浓艳暴露的服装不方便跪拜,浓妆艳抹应该也不好,我的影响中寺院也是不能大声喧哗的,应该保持一个清净心,诚信心敬佛,这些都应该是基本的。
寺院毕竟是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虽然人多,但也该秩序井然有序,一进去应该能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仪态仪容也会对这种环境起着一种衬托作用。
和小姑去的寺庙,自然也是一片繁盛嘈杂的样子,但总归来此的人都是本着一颗虔诚的心,还算肃穆。
在众人中一个着全身黑色衣服,头发凌乱的女人吸引了我,她的装束和虔诚的样子,与众人大不同,每到一个地方,她都是久久的祈祷默念,满目悲凉憔悴的样子,令人心痛。
我不知道她经历了什么或者正在经历什么,但我想默念其实也是对内心苦处的一种诉说,一种宣泄吧!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去寺庙的意义。烧香拜佛,一定程度其实拜的正是自己的心魔,和那些挥之不去的苦难吧。
高考前去寺庙祈祷和高考时父母的相陪,甚至和考生平日的辛苦一样,都是一种希冀,一种祝愿,一种努力。重要的不是神仙灵不灵,而是一个人心里的信念是否坚定。
高考和生活一样,要有仪式感,高考也是一场虔诚的仪式感,只要自己坚信努力了就会无憾,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陪着小姑爬上庙里高高的石级,心里是肃穆的,更是虔诚的,为小侄子的人生祈祷,也为那些如影随形的苦恼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