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金秋
这篇文章是读《必然》12个词里的第一个----形成(Becoming),感受最深的三个关键词:未来、变化和进程。
未来
去年读的《从0到1》和这本《必然》,虽然前者讲商业,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讲未来。《必然》(The Inevitable),用12个词讲未来30年。“它们提供的并不是我们将去往何方的预测。它们只是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中国有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象30年后的样子,确实有点伤脑筋,而且似乎是徒劳的,但却是有必要的。
为什么要想未来。“很多人甚至对遥远的未来生活心生恐惧,这让人很难对未来严肃起来。所以我们被束缚在短视的现在,被困在视野不超过下一代的当前。”不要说一代,我们连1年后是什么样子,都懒得去想。
无论是个人还是商业,对未来的判断无疑都是重要的。去年写的《<从0到1>深度阅读笔记》,写过一段话:
没有人能精准地预测未来,但我们知道两件事:一是世界必然会变得不同。二是现在再好的描述也不能让我们看到清晰的未来。创业者把成就归功于商业模式和机会窗口,归功于创业者本人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未来有宏观的判断,从未来着手当下,最终走向成功。
变化
2015的最后一天和2016的第一天,几乎每个人都会许愿。希望来年升职加薪、把自己嫁出去或者娶个漂亮媳妇、多读几本书、身体棒棒、平安顺利……总之,就是向往更好,希望把过去这一年所有的不快,郁闷,乏味都舍弃,在新年第一天就有个好的开始,实际也是预示着这一年要有所变化。但是你有没有发现,等到明年这一天来看,这些关键词又在继续重复着。
变化是无情的,即便你不承认,讨厌,不适应,或者恐慌,就像《老炮》里的六爷,20年前和如今的面目前非,让这个曾叱咤京城江湖的铁血汉子,无奈和难以适从,现在的时代在早已不是20年前的时代,年轻人的玩法也不再一样,20年前的江湖也不再是现在的江湖。
我们只会时常对那些已经发展了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物感到惊讶。你有没有想过,20年前你不用手机的情景,而现在睡觉或出门找不着手机都会恐慌。20年前我家的那个小村庄还没通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能接受到外界的唯一信息,就是课本,收音机和在外面读书回来的哥哥姐姐唱的歌。而今天,每一个孩子都会使用手机,iPad与世界关联。玩游戏也好,阅读也好,看视频也好,他们接受的信息,是2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的。20年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没有那么敏感,而现在,我们的脾气和网速的快慢成反比,网速一慢,我们脾气就见长。
“变化是必然的。我们现在承认,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在变化当中----尽管很多变化并不为人所察觉。我们说水滴石穿,而这颗星球上所有的动植物也在以一种超级慢动作演变成为不同的物种。即便是永远闪耀的太阳,也会在天文学的时间表上逐渐褪色,只不过当它发生时,我们早已不复存在。人类的文化和生物学现象也如同一部极其缓慢的幻灯片,在向着某个新的形态移动。”
进程
变化是必然的,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虽然你觉察不到胡子在长,但是每天早晨洗脸照镜子时,都不得不用刀片刮掉。这个时候你可能在想,过去这一年一无所成,但是你的遇到的事,见识的人,都促使你内在变得应对自如。刚换工作,你到一个新的单位,从每天做梦想工作,害怕出错,到逐渐适应的过程。在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一种煎熬,但是从结果来看,却是在进步着。所以,有时候在遇到困难时,跳出来,把自己放到未来来看,很多事不再烦恼,而变得容易解决,只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
进程,就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必然》讲的未来每一个必然,都是一个动词的ing,即种种变化都不会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你所觉察不到的微小变化,如果在一个持续的过程来看,是巨大的。有一个数学式子可以很清晰的表达这层意思1.01^365=37.8。书里提到的“乌托邦”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从而提到“进托邦”,process和progress里的pro前缀即“进”。“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里,事物今天比昨天好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在不断的运作当中,我们不会再去关注动作。变化因此是一种能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才显现出来。”
所以上述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第一是要看得见未来,第二是承认变化,第三是承认温柔进步潜藏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