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很快。我曾戏谑:易三仓就是豪华版的杨林;郊区,出行成本高。但对于又爱又恨的ABAC,最多的还是不舍。有些同学说:这趟旅程无悔了,还去的地方都去了。还有些同学说:挺后悔的,没有交到一个泰国朋友,大家都活在自己的舒适区了,没有跳出来,就扎堆在一起一个月。我在泰国的一个月,不想挣扎,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
但感悟颇多,也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情。
刚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泰国的电线怎么那么多那么乱那么低,是不是每个人一根呢。后来百度了一下。原来泰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如果你想从地下走电线,你要每通过一家就求你人家的同意,这就让从地下走电线成为不可能,所以都是走天上的。也导致了电线杆上电线特别多。还搜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于中国的圆形电线,泰国的电线是方体,是为了防止蛇爬上去。
泰国路边的各种标语有些是泰中英形式的。再一次感受到中国人的无处不在。但是,泰国人似乎是用翻译软件来翻译的有些翻错了。我看到了不少这样的翻译。还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是繁体字?记得菲律宾的Andwin老师在孔子学院学的也是繁体字。为什么呢?难道来泰国旅游的香港人比较多?还是……不得而知。
这是BTS上的扶手。设计师太会想了。人多的时候,真的找不着地扶,而这个设计巧妙地增加了可扶位置。特别是有些时候,有些人直接用身子倚在上面,叫人咬牙切齿。
酒店路口的保安。这张照片是我在普吉拍的。那天刚好站在公路对面等朋友,站了大概10分钟,看到了我一直好奇的答案。之前一直纳闷为什么酒店路口都有一个保安。原来是维持交通秩序的。泰国人多车多路窄,如果大家都不相让,毫无疑问,会直接乱套。我站在那看了10分钟,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力。小人物,大作用。秩序的重要性。
普吉游客的小镇生活。
比较有趣的现象。一张的外国人骑车的豪迈派,另一张是中国人全副武装的温和派。我不知道中国人怕晒怕黑是从时候时候开始的,毕竟我出门也带伞。也许是历史文化使然,地域气候人种的结果。不管怎样,文化的一种冲击。
印象深刻。普吉的卡塔海滩。大家都在海边玩水的时候,一对夫妇在捡海水带到沙滩的垃圾。他们来自异国,但也同样爱这片他乡的环境。小举动,大作用。这也给了我一个感悟,是啊,举足轻重的事情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里我又看到了文化的差异。不同于中国的保护教育,外国人实行的是放手教育。看到很多的中国小孩看到大海都会怕,而外国小孩一脸兴奋,在海边嬉戏。很小的小孩,他们也会带到海边玩耍。我不会说些什么,教育文化差异只是在感叹。
去了那么多地方,我一直在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以前很怕景点太多,时间紧凑。要去想去的地方的都是走马观花。后来,我释然了。旅行的目的不是我来过,也不是我去过了多少地方。夕阳西下,在海边来一罐啤酒不也很享受。
好了。再见,易三仓大学;再见,中餐厅;再见,泰国的景色。
2017.8.6 叶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