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好笑,我在“简书”上写作的原因,是因为中年危机。
我是一名气象工作者,在从业的十年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科技进步对气象服务这个行业的影响。曾经靠人工观测数据、手动绘制天气图、依靠经验判断天气形势的模式,已经逐渐被自动观测设备、填图软件以及更高效准确的数值模式推衍所代替。今年四月的时候,我与从事气象科技产品开发的大学室友聊天——他是曾留学海外的博士,尚且对人工气象服务终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前景感到担忧。再之后不久,我的同事醉心于创新项目,每天码代码码到很晚——我想他即便不从事气象工作,也可以去当一个码农。这使得我被社会淘汰的忧虑感越发强烈了。
于是我就在想,如果某一天面临失业,我又该如何自处?想来想去,我肩不能挑手不能扛、电脑软件不行硬件稀松、没有艺术细胞也没有运动天赋,所能依仗的,大概也就是中人之上的文学功底。
从小喜爱读书的我,尤其对古典文学着迷。在别人背着“没有力的作用就没有加速度”的时候,我捧着《东周列国志》看得津津有味;在别人朗读着“What is your name?”的时候,我仍然沉浸在《山海经》的诘屈聱牙中。高中时候,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给了我一丝我也能写点什么的冲动,甚至和同桌一同杜撰了一篇架空小说;再后来,刘慈欣《三体》的成功又让我写作的念头蠢蠢欲动,当然彼时的冲动,大抵是为了那诱人的稿费。但是,人的惰性真的是可怕,在明日复明日的蹉跎中,一直未将写作的想法付诸实际。也许,我缺少动力吧。
巧的很,我在无意中得知“简书”上有日更挑战的时候,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督促自己每天记录、每天磨练、每天成长的机会。也许,我离一个作家的梦还有很远,甚至我根本无法到达那样的高度,但是笔耕不辍,我就会离那个梦想近一点,更近一点。哪怕只是孤芳自赏,哪怕只是取悦自己,那又如何?风筝掉下来并不可怕,只要线不曾断,再放飞一次就好,梦想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