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大环境太差,当下的学校教育有诸多弊端,当下的高考制度不公平不合理。笔者发现:如果你关注当下教育的种种,就会发现批评声不绝于缕,此起彼伏。
如今当学生难,当家长难,当老师更难!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成为很多老师想却不能的“海市蜃楼”。当一个学校老师你躲得了每天那几堂课吗?当一个学校老师你躲得了各种检查评比吗?当一个学校老师你躲得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会吗?面对这些问题,吃教师这碗饭的同行们怕是只能哑然一笑吧。
我,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个教龄10年不老不年轻的老师,还就想躲起来,按照自己的想法教书。机缘巧合,几个同事愿把孩子托付给我,没任何要求,就让我带着孩子读读书。
两个男孩,四个女孩,一间书房,一个下午——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私塾生涯。
要怎么教育这几个年龄不一的孩子(最小五年级,最大初一),成了我上课前思考最多的问题。我很同意徐默凡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好的语文素养是建立在扎实的语文基础和广泛高品位阅读之上的,两则缺一不可。但就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我还是要从阅读突破,先让孩子爱上读书。
于是我开始回忆我自己的读书生涯,特别仔细回忆了一下我初中那会是怎样爱上阅读的。想来想去,觉得有几点很重要。第一、那时很爱去书店。家到学校的路上有一家新华书店,我每天放学都会去看看。看上喜欢的书,周末去市里最大的批发市场去买,因为可以打折。第二、遇上了自己喜欢的好书。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新语文读本》这套书就爱不释手,编者钱理群是又早有耳闻的厉害人物,就一口气把初中到高中的读本都买了。到现在这套书还在我的书架上。第三、我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很支持我读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简单,读书成了最好的方式。我只要想买书,母亲都会答应,她还专门给我定制了一个书架。简而言之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影响孩子终生,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也认为好的课外阅读是打开孩子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因此我私塾的教育理念是: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
好书很多,一开始读什么呢?读孩子感兴趣的,读孩子读得懂的,读孩子有共鸣的。本着这几点,我陆续让孩子们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汪曾祺的《岁寒三友》、沈从文的《边城》、阿城的《棋王》等小说。小说有情节,能够吸引孩子。小说也有很多话题,可以引发孩子们的讨论。因此每次读完一篇小说,我都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惊人的,从他们口中说出的,也许是我们大人想不到的。在讨论《棋王》时,一个孩子说最后和棋是最好的。我问他为什么这样最好,他说和就是最高境界。我又追问他为什么和是最高境界。他说和就是平等,就是均衡,就是孔子说的中庸。如果不是这样带着孩子读书,很难想象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会用中庸这个概念去解读小说。私塾课堂与学校课堂不同的一点就是师生间可以更平等、更充分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课堂提问,更多是我坐下来,和孩子面对面的“侃”。不得不说,我和孩子们“侃”得很带劲,小小的私塾里满是笑声,笑声中又蕴含了智慧。
慢慢地,我开始引导学生读一些长篇的小说。对于这些长篇小说,我会先给孩子们做一个导读,再制定一个长达两周甚至一个月的读书计划,让他们每天读一点,把大部头读完。现在这六个孩子,都按计划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狼图腾》、《平凡的世界》、《射雕英雄传》等十一部长篇小说。我挑选小说的标准很简单:我读过并触动了我。本着这个原则,我把各种类别的长篇小说丢给孩子,让他们且读去。孩子们阅读的速度有快有慢,阅读的兴趣有高有低,阅读的收获有多有少,但由于有我这个私塾先生后面推着催着,他们都坚持读完了。我计算过,私塾里的六个孩子在跟随我读书的一年时间里,阅读量将近4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要求的整个初中阶段的阅读量。一位同事把他孩子和我一起读过的书摆在书架的一角,拍了图发在朋友圈,写了这么一句话:老师读过,孩子读过,我读过。大家一起读起来!当阅读成为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习惯时,语文的学习就变得容易许多。
与这六个孩子相处久了,我也意识到光有读是不够的。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的基本技能,如果联系到考试,无疑还是读写更加重要。六人里的一个男孩,每次讨论都很积极,阅读速度也很快,但是落到写这一项,就漏洞百出。不是写错别字,就是词不达意,语句不通。实际上这就是前文徐默凡教授提到的,单纯的广泛阅读不足以改变一个孩子整体的语文状况,语文技能的训练也是相当重要的。意识到这一点时候,每次阅读时我都会把一些生僻字挑出来,把一些孩子们可能不熟悉的词语、成语挑出来,把一些有特点的句子挑出来,甚至把文章中一些有文化背景的知识挑出来,采取孩子先说我再补充的方式予以解决。这种集思广益的共同学习能解决一些语文知识层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好习惯,让孩子能够自主的去学习语文。
在我的私塾教育中我培养了哪些习惯呢?首先,大家读书时桌面都有《现代汉语词典》,遇到字词上的问题可以尝试自己解决。其次,读完文章孩子们先问。我鼓励孩子们向我开炮,把阅读的疑惑抛给我。孩子们的问题千奇百怪,有一个女生以考倒我为乐,实际上这也是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再次,不动笔墨不读书。我鼓励孩子们边读边做批注,有问题有感想都一并写下,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准备。凡此种种,我每周训练,孩子们自然而然形成习惯。六个孩子坐在我不大的书房里,凝神聚气的读着书,眉目间透着书卷气,在我眼里这是最美的风景了。
每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时间相对固定,孩子们每次都会到齐,相处久了相互都很随意。我每次都会泡一壶茶,摆上一些茶点,他们想吃就吃点,想喝就喝点。偶尔读累了,就眺望远山,或者走出书房去逗逗我不满一岁的儿子。古代的私塾教育怕是没那么自由,当下我进行的私塾教育可能更贴近西方的读书沙龙。如果有时间,我也愿意倾听孩子们诉说。聊一聊他们的学校生活,聊一聊他们的兴趣爱好,聊一聊他们的朋友、父母乃至家庭。我发现00后的世界与80后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例如这六个孩子里有五个都喜欢日漫,上课时集体给我来了一次科普。下课后我顺着我听到的去百度了许多相关的知识,回忆我自己的童年,想到《哆啦A梦》、《七龙珠》、《圣斗士》、《篮球飞人》这些漫画我也曾爱不释手。于是专门收集了一大摞80后喜欢的漫画作品,利用一次课的时间大家一起读漫画。这些00后对我这80后看过的漫画既熟悉又陌生,小小书房里溢满温馨。想来是我这个80后拉着六个00后来了一次怀旧吧。
我不仅推荐孩子们读书,更鼓励孩子们分享。六个孩子轮流在课堂上分享他们愿意分享的东西。例如一个有绘画专长的女生,用一篇原创的长文诉说了她的学画历程。分享完后,还不忘现场给我来了一幅素描,大家看到她的画都笑了。一位男生在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后很兴奋的和大家分享他作为一个业余围棋三段对此的看法,并对照棋谱告诉大家为什么李世石能够赢阿尔法狗一盘。他还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找到了破解阿尔法狗的绝招,非常期盼能和阿尔法狗对弈,大家都被他的自信折服了。另外一个女生的分享方式简单却悦耳,她拿来一把二胡,现场给大家演奏了一曲《赛马》。大家听得如此如醉,她演奏完毕却面无表情。我问她给大家分享不高兴吗?她回答说为了考级这首曲子拉了无数次,自己都麻木了。在场的许多孩子都有同感,说自己从小到大很多东西是父母逼着学的。我又问他们父母逼你们来和老师读书了吗?他们说开始也不太愿意,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现在和乐意跟着我读书。
偶尔我也会约上孩子们的父母,带着六个孩子走出书房,到户外去。我们一起到海边看红树,迎着海风,我给他们读了海子的《面朝大海出暖花开》。我们一起邀约参加了深圳百公里徒步,开始的目标是只走十公里,但最终我们走了一半。其间没有一个孩子退却,大家还直呼过瘾。走完这段路,我送给他们每人一本村上春树的《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孩子们读得饶有兴味。我们还一起钓过鱼,一起摘过荔枝,一起出过海。这些算私塾教育的延伸吗?我不知道,我想这更像是由读书缘起的家庭聚会吧。
我觉得,我以上尝试的这些,与其说是当下的私塾教育,不如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尝试。在当下的大环境里,脱离学校的教育多少有点不现实。但课外如果有一个个类似于我谈到的教育小圈子,教育会变得灵动许多吧。
在当下,读书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小环境。一个远离手机,远离网络,远离喧嚣的小环境,类似于我的私塾。文章写到在这里,我很想说,因为网络的存在,读书的意义被大大掩盖了。但我们的年轻一代需要对网络保持一定距离,能够让自己沉浸在书里。
孩子们慢慢长大,我也渐渐老去。但读书不散场,且读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