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摘自《道德经》
我想说说我的想法,不求认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我们的世界是二元相对的,不同的事物形成二元对立,同一事物也被认为具有正反两面。
有美就有丑
1、美的东西有变丑的时候,
2、美的东西因为有丑的东西来衬托
3、同一事物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
4、同一事物有人会认为美,也许有人会认为丑
5、认为美的人看到了美的一面,忽略了丑的一面。认为丑的人看到了丑的一面,忽略了美的一面。
6、喜欢美,就会不喜欢丑,看到美也必然会看到丑,必然有喜欢不喜欢的存在
7、见到喜欢的就高兴,见到不喜欢的可能就厌恶
美丑如此,善恶、好坏、有无、难易、高下亦如此。
也许大多数人能够对长短、高矮、前后看淡然些,但对以上几个对比能够淡然的很少了。
什么是美丑、善恶、好坏、有无、难易、高下、前后、长短。。。。。。。?
价值观,价值取向,评判!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如何为无为之事,我的理解是无刻意为之之事。刻意为之就是带有了价值评判以后的事情。这么做是好的,是对的,是有利的。无为之事,无刻意为之,自然而然的产生,不做作。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好友来了谈笑风生,亲人去了伤心流泪。所作所为不是经由大脑的判断,而是心中情感自然的发生。
言语是事物的抽象的概况,任何事物经言语的描述即发生了扭曲,不再是事物本来的全部的面貌。
言语的教导很容易表达价值的取向和教导着与学习者的差别,教导者基本上认为自己的是对的,认为学生是不完美的。此意图经语言的描述更加的发生扭曲。
不言之教,让学习者自行学习,自行理解,这时候所得是主动的,经理解并接受的,由自己的价值观所选择的。
天下万事万物发生而不拒绝自己,存在即是存在,不抗拒自己的存在。
自身生长之物但并不认为是自己所拥有,任何其他生物都可以取用,无条件的献给自己,也献给其他所有外在之物。
有所作为而不恃功自傲,花开了,并没有认为美丽了世界。鸟飞过,并没有认为有一份的功劳。
取得了成果而不占为己有,结果子了,繁衍后代或者献给大自然。捕获了事物,吃饱即止。
因为不占有,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也不存在失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