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会:用时间换结论
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开会”跟演讲、写作相比,给人的印象却不怎么好。人们往往看了很多“开会指南”,却依然开不好一个会。
每当遇到方法论层面的困惑,我的习惯是回到这件事的底层逻辑,寻求“第一性原理”。理解到底什么叫开会(what),为什么要开会(why),然后再去思考怎么才能开好会(how)。
那到底什么叫开会?召开员工大会是开会吗?一群人开展头脑风暴是开会吗?向领导汇报工作、销售团队每天早上的晨会、大领导组织的部门协调会、和员工的定期沟通是开会吗?
开会的本质是一个商业模式,和一切商业活动一样,是一个有投入、有产出的经济学游戏。开会的投入是所有与会者的时间成本,开会的产出是一组结论,比如所有人的共识或者与会者的共创。开会是一个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要开会?为了赚钱!用有效的会议,创造出比时间成本更大的结论价值:会议价值=结论价值—时间成本。
理解了what(什么叫开会)和why(为什么要开会)之后,剩下的how(怎么开会)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增加结论价值,降低时间成本。
第一,增加结论价值。
开会的第一个结论价值是共识。领导想统一所有人的思想,这叫员工大会;几个部门在一起各自报告工作进展,这叫通气会;每天早上沟通当天的价格政策,这叫晨会。这些会议都是为了达成共识。
增加“共识会”结论价值的方法是“能不开就不开”。开会是一个成本极高的同步沟通方式。试试看,能不能用异步沟通方式,比如邮件、短信、微信等达成共识?如果可以,用异步沟通取代开会。
开会的第二个结论价值是共创。一起研究客户方案应该怎么做,这叫研讨会;公司高管闭门几天讨论下一年规划,这叫战略会;技术部、市场部激烈碰撞,发散思考下个产品应该如何设计,这叫头脑风暴会。这些会议都是为了促成共创。
增加“共创会”结论价值的方法是用专业的方法开会。比如,“KJ法”,以及“六顶思考帽”“罗伯特议事规则”等,而不是大家坐在一起开聊。
此外,不管是共识会还是共创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原则:跟进。
会议之前,充分准备达成结论的资料;会议之中,以达成结论为导向,专注议题、分配时间;会议之后,发出“3W会议纪要”——who do what by when(谁在什么时间完成了什么事)。
第二,降低时间成本。
会议时间成本=每人时间成本×参会人数×会议时间
假设公司员工的时间成本大约是100元/小时,聚集20人开一个两小时的会,会议的时间成本就是4000元(100元×20人×2小时)。如果公司以出售手机为主营业务,卖一部手机的利润是40元,也就是说,公司要多卖100部手机,才开得起这个会议。
公司每花1分钱都需要财务部签字,而随便召开一个小会,4000元的时间成本就花出去了,却没有人心疼。美国人每天要开100万次会议,每年会议的时间成本高达370亿美元,都不需要财务部签字。
那么,怎么降低时间成本呢?
限制参会人数。脸书有一条会议规则:开会时只能订一张比萨饼;苹果公司拒绝无关者参会;谷歌坚持会议人数不要超过8个人。这其实都是通过限制参会人数的方法降低时间成本。
缩短会议时间。亚马逊召开会议之前,所有人要先读完文档资料,不在会上宣讲;柳传志规定,联想的会议不准迟到,谁迟到谁罚站1分钟;王健林开会讲话,时长误差不超过5分钟。这其实都是通过缩短会议时间的方法降低时间成本。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给会议室定价、只允许站着开会、开远程会议、在微信群里开会等,这些都是降低时间成本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