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盐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在国计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熟悉历史和盐文化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我国东部出海盐,中部出井盐,西部出湖盐,而因盐而兴的城市也不在少数,比如江苏的盐城、四川的自贡、山西的运城等等,这些城市都因产盐而得以建城和发展,并得到当权者的器重;当然也有一些城市自身并不产盐,却因盐而繁盛一时,并一度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今天,我们就盘点这些盐而兴的城市,看看历史上哪个最富有。
(丰富多彩的盐文化)
1、自贡,富庶甲于蜀中,抗日战争中捐款额度居全国城市之冠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远古时期的四川盆地,曾是一个巨大的内陆咸水湖,随着气候的变化,湖水逐步得以蒸发减少,积存在盆地的低洼地带,并被封存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卤水层,卤水可以提炼盐。因此,从地理条件看,自贡的盐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其井盐也相继被发现。自贡开发井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汉代,四川即有井盐生产,著名的盐井有富世井、大公井等;北周武帝时,因盐置县设镇,并后来发展为富世县,唐代改名为富义县。
(自贡王爷庙河边的盐船)
自贡的发展繁盛在明代。嘉靖年间,盐业生产中心西移动,不间断的产、运、销带动了富顺县自流井盐区与荣县贡井盐区,而这两个在明代以前本属富义县,这也是自贡城的来源。清咸丰时期,自贡盐业生产步入鼎盛时期,年产四川一半以上的盐,盐税占总税银的40%,此时的自贡是名副其实的“盐都”,当然富庶程度也是“甲于蜀中”。民国时期,自贡是最早建制的二十三个市之一,是中国当时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抗日战争中,自贡捐款额度之高居全国城市之冠。
2、运城,池盐一度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在古代,中原地区有山西运城出产的池盐。运城池盐,因山西运城曾名古潞村,又名“潞盐”;又因盐运使曾驻解州,也叫“解盐”。注意,这是古代,中原一般即中国。可见运城池盐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运城池盐就因产量巨大而远销外地。据文献记载,运城池盐开采历史已逾两千年之久。西周时.就有监盐以供祭祀的说法。战国时期,运城叫做“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此时的运城虽有城市之名,但无城池之实。到了宋元,运城又被被名为“运司城”及“凤凰城”,后又因世人称为“盐务专城”,运城因盐运而设城名副其实。
(运城池盐)
运城的池盐最辉煌的时候在宋代,当时包拯主持盐政,引入“钞引法”,推动了盐池的繁荣,一度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3、盐城,唐代每年煮盐百余万石,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在游记里激动地写下了“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这个让马可波罗惊叹的地方就是盐城。盐城,顾名思义,因盐而起的城市。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西汉时期,盐城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汉武帝建立盐渎县。“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可见当时盐城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东晋时,更名为盐城县,得名于“环城皆盐场”。
(位于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
进入唐代,盐城逐步步入繁盛时期。所谓“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指的就是淮南盐场,盐城有亭一百二十三所”;宝应年间,盐城每年煮盐百余万石,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已经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4、扬州,不产盐而因盐发展最为富庶
扬州并不产盐,但却是一座曾经因盐而富甲天下的城市。在汉代,扬州依托江苏境内的两淮盐场,通过淮河水系向北抵达中原,通过古运河进入长江,进而将盐销售到长江流域更为广阔的流域。由于这一特点,从事盐业倒运的商人很多,扬州的盐业贸易也极为发达。隋唐时期,扬州依托京杭大运河,南临大江,北接黄淮,横穿东西,纵贯南北,成为古代水运交通最大的枢纽。此时的扬州,发展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城市,被誉为“扬州富庶甲天下”。到了明代,该地的盐商有100多家,扬州依然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清初,扬州遭屠城后,逐步得以发展;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扬州人口达50万,位居世界第六。
(繁华的古扬州)
在古代,盐是官方控制的珍贵资源。与盐终日打交道的扬州自然也是富庶无比。有人做了一个对比,清乾隆十八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与今天美国的经济地位相当,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为四千万两白银,而同期扬州的盐业所产生的盐税、各种规费和捐款就达到一千万两白银,占这个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恐怕当今的任何一个城市都难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