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何等发人深省的剧。居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基本属实,只能说基本,因为是戏剧,所以必须有正与反,但这部剧的正邪并没有那么的立体,而是不停的转换中。无论是清流还是严党还是阉党,他们其中某些人是必须得坏,不然没有冲突,但又从侧面表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些基本伦理还是保持着的。
像严世蕃那么坏,但他对自己的爹或者自己的“党羽”还是照顾的。而徐阶作为清流的党魁,小算盘也在无时无刻的打着,他们利用海瑞去跟严世蕃斗,但当海瑞遭遇杀身之祸时,他们的立场又变得动摇了,所谓他们口中的“顾全大局”而已。
江南织造局监理“杨金水”是全剧中表现得最好刻画的最好的人物之一,此人是皇帝派到江南管理织造局差事的太监,他参与策划了毁堤淹田的案子,制造了嘉靖年惨绝人寰的人祸,致使百姓毙命流离失所。但转过头来,他对身边人又重情重义,并在自己倒台前把伺候他的芸娘托福给高翰文,因为他之前答应过沈一石要照顾芸娘。所以整剧看下来,杨金水给人的感觉是既坏得透彻又重情重义。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好有坏。
回过头来再看胡宗宪,这也是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角色,身为直浙总督,身系大明东南安危,在大部分的戏里,他表现出来的是刚正不阿又老谋深算,你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毛病,但每次提到他的老师严嵩时,他就会表现出一种尊敬。对于严嵩这位被后世写入奸臣传的人,胡宗宪总是在维护他,你说不出他这么做有什么不对,虽然胡宗宪不贪财不好色,但总觉得依附严党总是不那么好。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大家以为他大奸大恶,但事实上他没做过一件坏事儿,就因为他身边有人坏就觉得这个人也一定坏。胡宗宪就是面对着这样的局面,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完美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清除为祸数十年的东南沿海倭患,即便是朝中的清流也称赞为“万世之功”。嘉靖帝说他“公忠体国”并非虚言。当我纵观全剧,以剧中事实为历史时,整个大明朝只有两个明白人,一个是嘉靖皇帝,一个是胡宗宪。(历史上的胡宗宪与剧中稍微有些出入,事实上胡宗宪本人的性格有些小肚鸡肠,海瑞曾因为他儿子招摇过市收受官府贿赂把他绑了,胡宗宪因此觉得海瑞没给他面子)
说到海瑞,这个人是全剧的一个关键,尤其在最后的那几集论述君臣父子的关系。古人说人有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而“忠孝悌忍善”则是五伦的关系准则,海瑞这个角色完美的展现了这些东西。在剧中海瑞近乎一个完人,他嫉恶如仇、体恤百姓、刚正不阿、仗义执言,面对大恶大奸、强权暴力时他置生死于度外一往无前。海瑞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从他出任淳安县知县时就开始和大明腐败势力宣战。以至于后来他都管不住自己的那支笔了,直接就开始骂皇上,那便是《治安疏》,历史上称其为“天下第一疏”,海瑞上完疏之后就被嘉靖帝打入镇抚司诏狱待斩。疏中有一句这么说:“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意思就是说“皇上,天下人认为你这个年号嘉靖的就是要让百姓家家干净无米度日没钱开销”,你想嘉靖皇帝是个什么人啊,这还能忍得了?当时要不是群臣劝阻,恨不得立马把海瑞砍头。如此冲撞君父,嘉靖皇帝直言海瑞是个无君无父的人,虽然有些过,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海瑞觉得臣子就应该直言君父过错,但他没有考虑到皇帝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管理的是天下,而不是一个三口之家。有些事可以忍有些事不能忍,有些人可以杀,有些人却不能杀。
海瑞建议皇帝把严党全部罢黜,但朝廷如果瞬间没有了严党那些能做事会做事的人,国家是运转不下去的。长江清澈,灌溉了两岸田地。黄河虽然浑浊但也灌溉的两岸田地。不能因为黄河浑浊而废黄河之水只用长江,那黄河两岸的田地又由谁来灌溉呢?黄河泛滥了要治理,长江泛滥了照样也要治理。这就是为何嘉靖皇帝罢黜严嵩杀严世蕃,也罢默杨廷和杀杨继圣、沈炼的道理。贪官贪到了威胁国家的时候,皇帝绝不会心慈手软。但清流们空谈误国的时候,皇帝也不可能任由他们胡来。
如果从头再来看一遍历史,其实会发现,海瑞虽然清廉,但从始至终他都没有什么政绩,既不能横戈立马安天下也不能让百姓仓廪丰实,而严嵩虽然把持朝政、闭塞言路、任人唯亲,但他会识人会用人,一个胡宗宪就保得大明朝东南太平,一个鄢懋卿就能在国库空虚时,立马收上来三百多万赋税,这都是能人。其实只要每个人各司其职,做好本分工作,好与坏、贪与廉对大局来说都不那么重要。中国人讲“中庸”,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凡事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就是中庸。
我很喜欢剧中胡宗宪对马之远说的一句话:“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本意是告诉世人,做事时不问可不可能,但问应不应该”,孔子这句话后来也成了王阳明创立“心学”的核心思想,做事先问本心,心既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