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浅棕色的条纹纸,无任何修饰的图案或照片,回归本真的手写体,素雅质朴的装帧风格,正如两位老者宁静淡泊的一生。
看这本书之前,对钱钟书先生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围城》,对杨绛先生也只是因为对她的尊称。而在这本里,没有哭天抢地,她用平平淡淡的叙述口吻,讲述着一家三口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回忆着相守相助的点点滴滴。
钱钟书:“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两个乱世学者,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不苛求琐碎的物质生活细节,不计较得失,追求精神自足;
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泡图书馆,闲暇时沐浴着黄昏的余晖散个小小的步,也便觉得是给平静淡泊的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
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便总觉得是有趣的,把每一次相处都当成一次探险,平平淡淡愈加细水长流。
三观一致,愈能长远。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婚姻状态了。人无完人,哪怕对方是个功成名就的伟大学者,身上依旧有或多或少的小毛病。
但是两人从变幻莫测的岁月里一路携手走来,到暮年仍然相亲相爱、相濡以沫。是夫妻,是红颜知己,是挚友,是师生,正如杨绛先生书中所写,“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在混乱世事的漂泊无定中,一起捡拾生活中的“小石子”,度过了那些闪亮的日子。世间的幸福,也不过如此。
钱钟书先生因病卧床时,她说,“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也正是因为如此深刻的感情与羁绊,在女儿钱瑗和先生钱钟书相继离她而去的时候,杨绛先生说,“三河里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家本来就是人的产物,人都失散了,而陪伴自己多年的家也便成了客栈。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应该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了吧。而当她从这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中醒来,家在哪里,她不知道。她还在寻觅归途,正如她所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