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头脑比较清醒,运转得也比较快,昨天浆糊一样的思绪现在捋一捋。
其实两篇文章探讨的是同一个主题:如何正确管教孩子。两个人都谈了如何看待管教,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管教展开谈起。
正如笑来老师说的,要想正确解决一个问题,先要定义准确。究竟什么是管教?
为了将来孩子能够融入社会而对孩子进行的管理调教。
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而进行的必要管束。
那如何正确的进行管教呢?
大J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孩子,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因此,对孩子要有对一个独立个体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开展管教工作。二是,要相信孩子是善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去理解孩子的言行背后的原因。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使得种子是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张旎则主要强调参与孩子抚养和教育的大人们,要警惕自己正在以更高级更隐蔽甚至连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方式在培养孩子的奴性。因为大环境的关注,我们这代人普遍是在没有充分的尊重的环境下长大的,大部分人压根儿就不懂尊重的正确姿势,那么我们在抚育下一代时如何克服这一bug呢,作者给出了一系列自我反思清单:
〈1,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2,时时思考自己希望得到的尊重是什么;
3,抛开自己的观点和偏见去理解孩子的观点和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4,引导孩子思考他的观点和行为在社会规则中是否成立;
5,针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来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而不是针对行为本身。
“就像治病过程中治标还是治本的选择,在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做为教育孩子的人,我们要开的药方应该是能够治本的,否则你想让孩子学会尊重,而其实培养的只是“奴性”而已。
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要想绕开自己的无意识行为是相当困难的,虽然“暴力恐吓”、“利益诱惑”、“思想禁锢”,这些手段看起来很好识别,可以努力克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奴役”孩子的手段已经有了升级的版本,连自己都不会意识到。
于是在检视自己的行为时我列出了一个思考清单,这个清单能够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关注无意识的行为:”
1,让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时,我有没有以他能理解的方式告诉他为什么?
2,在孩子爆发情绪的时候,我的语言是不是在否定他的情绪?
3,我是不是在用自己的观点理解孩子的行为?
4,我有没有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所带的观点是什么?
5,我是不是在用呵斥、恐吓、威胁或暴力或者其他已经升级的手段企图让孩子听话?
6,在企图帮助孩子之前,我是不是问过孩子是否需要我的帮助?
这个清单还可以更长,因为,尊重原本就是在举手投足间带给别人的感受,只有当我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模式让孩子受到了“尊重”,理解了“尊重”的内涵,孩子才能在成为自信独立个体的同时懂得“尊重”别人。〉
(三角括号内均为引述他人原文)
张旎的理论我比较感兴趣,已经购买了的她的课程,延伸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