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开始读《正面管教》,对一些观点有强烈的认同感,在此按照自己的理解描述下来。
01/
相对于“过去的好时光”里的孩子对老师、父母、长辈大多顺从,现在的孩子则让父母和老师头疼许多。而这种改变,实际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导致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现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趋于与男性平等,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掌控权。“过去的好时光”里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男性承担着主要的社会责任和支撑家庭生活的责任,女性受到的教育就是必须服从男性,母亲在家里绝对听从父亲的命令。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就倾向于服从父母、权威、老师等。所以在“过去的好时光”里,孩子们都很“听话”,上课的时候“都会乖乖把手背在身后听课”。随着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改变,孩子目睹父母在经济、家庭事务上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便也意识到个体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他们不会再一味着去顺从,而是会选择性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环境的需要服从或屈从。
<2> 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父母及长辈就已经给其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不再需要像“过去的好时光”里的孩子那样,为了家庭生计而学会生存技能赚钱为父母分担压力、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宠爱为他们包办太多本由他们自己学会做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缺乏必要的练习,没有完善的生活技能,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责任感意识淡漠。
02/
很多时候,大人往往用控制来掩饰对孩子的担忧。
观察大人带孩子,经常会听到“不许”、“不能”、“不要”等。我们倾向于把孩子的活动,控制在我们认为安全的范围和领域里。以此避免“万一”孩子受到伤害,引发的我们自身的内疚和孩子的苦痛。对孩子放手,要求大人对自己、对孩子都有足够强大的内心,能够坚定地将放手执行到底。
03/
让孩子意识到“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
大多数时候,我们剥夺了孩子犯错误的机会。无怪乎出于两点:
A. 以爱的名义,把对孩子的满腔的爱,倾注到帮他做一切能够为他做的事情上。包括穿衣、喂饭、做家务等等。
B. 觉得孩子自己做事慢、还总出错,大人看着着急或是嫌麻烦,于是帮他做了。譬如,很多孩子3岁还不会自己吃饭,就是因为在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将勺子往嘴里放的过程中,大人要么觉得孩子一直吃不到食物“应该”很着急,就“好心”地给孩子喂食;要么觉得孩子自己学习吃饭时,将饭菜洒的到处都是,弄脏桌子地板衣服不好收拾,从而强制性给孩子喂食。
针对A,我觉得真正的爱是克制,克制自己想要控制对方的欲望,克制自己给予一切所有的冲动,而理性地分辨什么是真正对对方好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成长,终究会变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他必须要习得独立生存能力,拥有独立人格,才能独自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把握好分寸,给孩子适度的爱,才是最好的爱孩子。
针对B,我觉得这种思维完全就是大人在逃避责任、进而害了孩子的一生。孩子对自己、对世界都是陌生的,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用嘴巴咬、最手触摸、用耳朵听等,他们通过天生自带的工具来感知周遭,强化为自己所处环境的认识。吃饭、穿衣、挖沙子、收拾房间等这些必要的生活技能,是孩子成为独立人必须具备的。他们必须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总结,在无数次的犯错后,来习得这些技能。在此过程中,能够体会沮丧、喜悦等情绪,找到对自我的认同感(我可以做到),积攒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大人“好心”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通过练习认识自我的机会,让孩子没有归属感,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把归属感加载到让大人帮助做自己的事情上,从而学会“操纵”大人满足自己的愿望,丧失自我独立性。大人的这种“好心”,体现在方方面面,造就了三十岁还“问我妈”的成年人。害其一生。
对于嫌麻烦或看着着急的大人的行为,我觉得完全是在逃避责任。大人自己做显然要比教会孩子要简单省事的多。“教会孩子”要求花费大量的时间、耐心和精力,在此过程中,需要应对大人自身的烦躁、怒气、批评数落的冲动、收拾房间的体力活动,及孩子的哭闹、发脾气、不顺从等。这种过程是痛苦的,但是这种短暂的痛苦给予了孩子练习的机会、犯错的机会、成长的机会,我们会发现,随着过程的进行,他们给予我们的回报也是惊喜的,他们会很快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再需要大人的督促;他们会体会到我们倾注在陪伴的时间中的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勇敢面对未知的状况,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育,更主要的是时间上的陪伴、放手让孩子去做的耐心及克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