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聊天,临近双十一,几个女生就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哪个大牌减价,哪些单品值得剁手,刚毕业的桃子小姐兴奋地问大家:“某某牌的口红好用吗?300多呢,好想买。”
几个女生会心一笑,刚毕业的小女生确实需要一个让自己增强自信的小物件,正准备给她意见,一个声音冒出来:“庸俗,我觉得吧,与其买300多一支的口红,还不如多看点书,女人的气质内涵可比外表重要。”
这话着实有几分道理,但是话一出口,大家都无趣地噤了声,或许300块钱的书籍确实比300块的口红有内涵有意义,但是花买300块的口红就比花300买书的消费行为低级庸俗嘛?
花300块买书的消费行为固然会让人们赞赏,但是300块的口红给这少女本身带来的欣喜与满足一样不低,或许更甚,作为初入职场给自己买的第一份稍昂贵的礼物,无疑也是一场自顾自的成人式,隐秘而庄重,无关奢侈或让他人羡艳。
300块的口红,或许可以让一个不施脂粉的少女拾起自信,抬头挺胸迈入职场表现出最好的自己,恰到好处的消费或许也会让她干劲满满,愿意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与体验而挤进生活洪流里冲锋陷阵。
一支口红,远不止一支口红啊,那是朝阳一般的人生啊人生。(笑)
我们都无权站在制高点去批判或者贬低另一个人的消费行为,毕竟大家都是花着自己的钱,寻找自己的快乐,满足自己的欲望。
而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绝对优势贬低他人行为,本身就不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气质与内涵。
-2-
我妈妈给我的外号是“散财童子”,因为我花起钱来从不手软。我就会花半个月的工资买喜欢乐队的演唱会,而且一定要是第一排,即便是在遥远的另一个城市,我也甘之如饴地颠簸山海而去。
这也成了我妈妈眼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每逢说起我爱花钱的事迹,总要搬出来告诉别人:“你看看她,几千块看几个小时的演唱会,还要从福州颠到深圳去......”
事实上,我一点都不心疼花去的时间、精力与金钱,从高中到大学,这只乐队的音乐一直陪伴着我,从寒冬里早上5点起床练车,到临考试前的熬夜复习,甚至是实习期里没日没夜做的廉价劳动力,听着歌给自己打着鸡血,陪伴了我操蛋的青春,为了去看一场自己愿望清单里的演唱会,几千块算什么啊。
然而,这样矫情的情怀势必不能让节俭了一辈子的妈妈明白,在她眼里或许把钱省下来存下来才是最好的安置。
消费,其实是一件挺私人的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金钱买一个让自己高兴的物件,做一件让自己留念一辈子的事,有何不可?
人的生命长度不可控,听天由命,但是生命的广度却在我们手中,让自己拥有更多、更好的人生体验,无论是读书、旅行、买包包,没有高低贵贱,只在乎你是否心甘情愿付出。
-3-
从来只有不一致的消费观,而没有高级低级的消费。
买一本书和吃一份麦当劳其实没什么区别,一个满足精神需求,一个满足生理需求,谁能定论买一本书就能比吃一份快餐高级,饥肠辘辘地提升自我修养就道德升华了嘛?我们已经过了“囊萤映雪”的时代,何必给他人或者自己强加标签。
事实上,我自己也是一个极喜欢看书的人,我也认同“女人的气质是藏在读过的书里”这样的观点,我身边也不乏喜欢读书的女性,气质确实与众不同,她们的眼底清明与包容,成熟而不世故,而这样的女人定然也不会高高在上地吐槽花300块买口红而不是买书的妹子。
消费,归根结底是提升自己生活的方法途径之一,你愿意怎样花自己的钱,是你的自由,只有当你的欲望超过了你的能力,才需要他人的醍醐灌顶。
如果自己尚可接受自己的消费观,他人的建议细心听取,他人强加的标签大胆抛回去,什么“爱慕虚荣”“庸俗低级”,翻个白眼,这个锅我们不背。
我就是愿意为自己花钱,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没有短板。
金钱,只是一种工具,帮助我拾级而上。
女为悦己而容,女为悦己而读书,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