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莠子
这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喜欢拉仇恨的人,整天在朋友圈晒美食,从早晨晒到凌晨,顺便再晒晒纤细的A4腰和尖尖的小脸,张扬着怎么吃都不胖的幸福。而我辈中人,稍稍多吃两顿大餐,体重就居高不下,看的牙根痒痒。也许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由其是在体重这件事情上。
小木耳有一个好朋友,叫做一一,小木耳经常会感叹,一一家又在吃排骨,一一家又在吃肥肉,一家天天吃肉,她比我吃的肉多多了,怎么还那么瘦呢?我也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悲哀的说,“可能你和你的妈妈一样,拥有一个易胖体质。”
易胖体质,书面语叫做体质性肥胖,一般是先天性的,营养物质在体内代谢较慢,且合成的速度大于分解的速度,因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堆积起来变成一个脂肪富有的胖子。我经常这样打比方,一个蓄水池有进水和出水两个口,如果进水口大,出水口太小,那么蓄水池里的就会越积越多。在漫长的食物不富裕年代,这是一种优秀的体质,抗过了无数次饥荒,成为了适者,生存了下来,并且将基因遗传给了后代。但是在物质极其丰富的年代,这种优秀就成为了一种负担。
面对小木耳的超重,我反思我们家的饮食,虽然有不健康之处,但是相对于城市总体水平来说,最多也就算是中等,像我们这样吃的家庭,应该不在少数,至少我知道的家庭很多都是这样的饮食结构,甚至更甚,但是肥胖起来的,只有我们家最明显。实际上,小木耳吃的蔬菜,在同龄孩子中,已经算比较多的了。就是这么不公平,吃同样的饭,有人长胖,有人还嚷嚷着要增肥。为了减重,小木耳需要比其他孩子吃更少的零食,摄入更少的热量,吃更多的绿色健康食品,增加更多的运动量……我内心其实觉得,我的孩子好可怜。
小木耳为什么会拥有易胖体质?当然是我遗传的。那我为什么会拥有易胖体质呢?那应该就是父母遗传的喽。但是我的父母都很瘦,已经步入老年,母亲的体重还不超过一百斤。往上推,爷爷奶奶也不胖。若论家庭史遗传史,我们家只有我的姑姑很胖,难道这个体质也是传女不传男?这倒有点邪乎了。我觉得其实是这样,我们的体质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体重的差别。
虽然现在物质很丰富,但是母亲基本上还保持原来的生活方式。她每天都是清粥小菜加馒头面条,很少吃肉,油吃的也不多,隔三差五的吃点杂粮面条、玉米面苦力、酸菜之类,这些特别刮油的食品。所以,即便我和母亲的体质一样,但是因为母亲延续了祖辈的生活方式,所以能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而我来到城市这个高油高脂的易胖环境,就得步步留神,一不小心就胖了。也就是说,拥有易胖体质并不是一定就要胖,只是易胖,重要的还在于生活方式。
我看过一本书叫做《昨日之前的世界》,作者考查了很多现存原始部落的生活,发现他们由原来低盐低糖低热量的饮食结构,转变为西方高糖高热量饮食结构之后,罹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的比率,比西方人还高出很多。从农村迁局城市的人口中,也有这个问题。
转变是一个慢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来适应,过于快速的转变,就只会让那些不适应的人,出现健康问题,淘汰出局了。在适应这件事情上,向来就是欲速则不达,没有骤然的完美改变,只有骤然的内分泌紊乱。
我想,如果我和小木耳还生活在老家,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大概我的孩子也会像大多数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看上去结实挺拔而苗条;而如果是我的祖父母已经迁居到这个城市,维持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到小木耳这一代,像现在一样生活,大约也不会有问题。但是,这些都是假设,我们是刚刚迁居过来,所以生活方式必需还要保持和原来差别不大,转变的不能太快了。从杂粮咸菜直接跨越到了牛奶蛋糕,必定要出问题。
为什么胖的只有我家孩子?只能是因为我家孩子的体质,还不适应现在的生活方式罢了。既然如此,那么就得让我们慢慢的来适应,尽量把生活方式调整到与祖辈相差多多的样子,吃杂粮,早起,多运动,少吃油,少吃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