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微信群里有篇文章广为流传,标题很有蛊惑性:《南京一高中校长开学震撼演讲:“百度一下”创造不了苹果,也拿不到诺贝尔奖,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打开链接,原来是张恒柱校长开学典礼上的一个讲话,原题为:《别让手机偷走你的梦想》。讲话的核心就是:远离手机,放弃微信,摆脱网络依赖,专注学习、自主自律。应该说这个讲话很有煽动性,充满正能量。诸如:“我们追求的不只是优异的高考成绩,我们期待从九中走出的学子更有思想,更有情怀,更有担当”,“真正的思想,来自于对学习的严肃思考和不懈努力”,“真正的思想,来自于撬动整个地球的壮志豪情”,“真正的思想,来自于一群志于道者的交流碰撞”,“真正的思想者还必须能享受孤独,既要灌输热烈的感情,又要拥有坚强的理智”。这些阐述没有瑕疵,毫无违和感,堪称金句。然而多少学生能打心底接受,“他的金玉之言”真的能“令无数学生警醒”,我表示很怀疑。因为,高中生不比我们傻,他们心知肚明,张校长这一顿心灵鸡汤的真正指向只有一个:在高考这个综合考场中胜出,考上理想高校。
笔者无意否定张恒柱校长的讲话,在当下严峻的升学竞争中作为高中校长必须将高考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而且张校长巧妙地将这一重任隐藏在高调的反手机反网络当中,显得那么的义正词严、正气凛然!然而张校长可能都没料到他的讲话暴红恰恰是通过手机微信、数字网络,没有了微信群、朋友圈、qq群,没有了网络,除了九中还有多少人能知道张校长的这些金句呢?
无庸置疑,手机控、游戏瘾、网络依赖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最严重的病症,而且“度娘”能力有限,她确实培养不出乔布斯和屠呦呦。但是,我想说的是在信息化时代,一个人如果连手机微信、qq都不会,连“百度一下”都做不到,那他不是我那83岁的老父母,就是白痴式的书呆子。今年寒假,我们学院一些老师组团去越南,父母年事已高、腿脚不便,难以随行。但为了方便联系,同时让他们足不出户感受越南美景,我临时抱佛脚,为父母申请了微信号,并教他们使用微信。经过反复的演练,父母终于掌握了微信的使用,他们很开心,有事没事给我们打微信电话,连亲情短号也不用了。然而,我们到了越南后,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了,只能通过一元一分钟的移动电话联系,但钱化了,也没搞清楚微信不能用的原因(事后才知是掉线后手机没能自动连接无线,走前虽有教他们设置,但没演练,他们早忘了)。母亲幽幽地说:我们老了,不中用了,老年痴呆了。我们回家后,母亲就把手机还给我,再也不学微信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微信除了语音功能外,其他受阻于视力,毫无用处。
我们希望我们的青少年活得象八九十岁的老人吗?我们想要他们一事无成吗?其实手机不可怕、网络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以各种理由拒绝现代文明。因为手机除了玩手游,更可以传播知识、网络写作、思想交流;网络除了有“农药”更有天下大事;“度娘”不能让我们成为创造发明者,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无聊的问题,节省一些宝贵的时间。其实真正的创造发明,必须要了解别人在这个领域里的努力及其获得的成果,否则不是走弯路就是做重复无用功。而在这一点上“百度一下”大有可为。
我想说的是手机也好,电脑也好,百度也好,网络也好,它们都是工具,它们的价值不在于自身,更在于使用者。我老姐的公公,年龄比我父母还大,但他却通过手机、电脑炒股、学佛,赚钱与传经两不误。他在手机与网络上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确实手机、电脑、网络担误了不少人的青春年华,可它们也成就了无数有志者的辉煌事业。差生、被担误的一代、跨掉的一代……这些概念是不是耳熟能详?它们难道是手机时代的专利?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人,才是任何物质——传统的或现代的——起作用的内因。
在智慧教育时代,我们再也不要傻傻的找各种理由、证据来反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基于现代技术的工具、软件,我们还是多思考如何教会我们的孩子更加科学高效地使用现代武器吧!当然,前提是我们成人特别是成人中的教师有着怎样的认知与技能,如果我们在现代智慧面前还是个幼儿,那最好的方法是少说多学、少扯多看、少反对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