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在熊逸书院的学习笔记。
我喜欢熊逸讲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主要这能给我点安慰。
以前我自己学习或者做点啥事,很少会去考虑有什么用,更多是兴趣使然。工具思维可以说是这两年才开始慢慢形成的,主要是人成熟了点,或者说生活所迫吧,不能再那么任性。我开始用工具思维来学习,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好让生活愉快点。
尽管在锻炼工具思维,时不时还是会被无用的知识吸引,比如熊逸书院。 得到的其他专栏,经常看完就能用上,而熊逸的,至少表面上不可以。
今天想分享的礼学,很可能你们看完也会觉得没啥用。
为什么我对礼学感兴趣?
因为我家特别讲究各种礼节,从小我就很困惑,那么多无谓的礼节有什么意义?熊逸的讲解给了我的答案。
什么是礼?
首先,礼最初并不是今天所说的讲文明,懂礼貌。
礼学(包括乐,乐在最初也是礼的一种)是一门很繁琐的学问,规定了生活中各种细节的具体规范,是一套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法宝。礼的核心作用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通过这些作用让所有人各安其位,不做非分之想,以此来维护宗法社会的和谐稳定。
礼的作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法律法规加道德规范加各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礼始于夏朝,在西周被系统化。那时是宗法社会(秦始皇统一后改成中央集权),实施分封制,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制度,政治关系依附在亲戚关系上,宗法等级就是政治等级。家法就是国法,维持家法的繁文缛节,也是立国之本。
尽管今天我们再也不是那样的政治环境,礼在也不再有当时的作用,但那些繁琐的礼节,有些成为文化流传至今,对今人仍然有着大大小小的影响。我家那些没人说得清意义的礼节,很多就是这种历史遗留的糟粕。过去,我因为不懂,虽有不满,但反驳抵抗的底气却是极弱的。以后,起码,在我跟小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能把来龙去脉说个大概。
我们从上帝视角看古时的礼,感觉那时的人太悲惨,限制那么多,毫无自由可言。然后,事实上,身处其中的个人,是乐于被礼制束缚的。自由,是奢侈品,安全感才是最基本的需求。
前面说礼能让人各安其位,让社会稳定,而稳定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渴望,所以礼制才可行。
礼的一切繁文缛节都有仪式意义,没有多余的礼,这些礼节从每一个细节处小心维系宗法纽带。如果有人想要违法礼制,做出格的行为,也就是僭越,那是一定要被赶尽杀绝的,不然礼制就无法维持了。
今天先到这,下周再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