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回忆鲁迅先生》一课,导课的设计中,我出示了两个问题:
一、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你们已经阅读了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回忆下这些作品,用三到四词语说说鲁迅先生其人给你留下的印象?
二、在预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课文后,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请在用三到四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呢?我的思考是:
一、复习回顾,调动学生的积累,让以往的旧知转化成课堂教学的原生基础。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大多数孩子给出的印象词是:严肃、严谨、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有的孩子吟诵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那么伟人的距离感,让太多孩子感到的是畏惧。也有极个别的孩子提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童年时顽皮与灵气!有感于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二、有了对鲁迅先生的前期印象,自然就会和萧红笔下的鲁迅先生,形成鲜明的对照。因为从清朗的笑声、走路的姿势、深夜的交谈、饮食的偏好、待人风趣幽默的表达、会心的笑谈……无疑不在点点滴滴的琐事中,让我们结识到一位一家之长的鲁迅,他不是总锁紧眉头,他是温情质朴,他在偏好的食物面前,可爱的如孩童一般,需要征求夫人的意见,想多吃一点点。鲁迅不在了神坛般的距我们千里之外,而是那样的真实平和,像邻家的大叔、兄长!
三、如此真切的人物特点,如何跃然纸上,淡然得益于萧红的情真意切、细腻而充满活力的文字,她是怀着深深的敬意、无限的怀念,描绘着自己与鲁迅以及与鲁迅家人的交往。自然我们在阅读中,就会关注的作者的语言特征。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的问题设计,能站在利于正篇文章的教学上,就会从细处着眼,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也与作者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