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了解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盲维。这是作者杜撰的一个词用以说明我们的思维的局限甚至缺陷。这个词从盲点而来,盲点可以说明我们在认知中某一具体的知识点不明白,比如你不明白某个概念,这当然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而盲维是说明我们认知维度的缺乏,比如在数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平面几何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如果你提升一个认知维度,把它当成一个立体几何问题,可能会非常容易。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这种现象:
烛光晚餐:一对夫妻要准备一个十周年结婚纪念日的烛光晚餐,妻子却迟到了整整一个小时,通常丈夫开始埋怨,认为妻子总是在重要事情上从不上心,而且马上就能举出生活中的十个例子(十个,还可能更多——牵涉到一个重要概念认知吸附)。在这个场景中,丈夫是处在一种“盲维”中,如果他想起这顿晚餐的目的,他就可能会换一种方式问妻子:今天是不是特别堵车?手机是不是没电了?想象一下这回是一种什么效果。
考虑场景还是性格: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习惯性地把一个人的行为归因为他的性格,比如一个人迟到了,你说他没有时间观念;这个人吐了一口痰,你说他素质太低(相亲中经常出现这种上纲上线的情况);一个人在路上碰你一下,你说这个人性格怎么这么莽撞等等。我们会把这个人的行为经常等同于这个人本身而不考虑环境的影响。但是对于自己,我们因为对自己的各种行为动机了解的很清楚,我们迟到了会解释是堵车,我们做错事了会说有什么样得不利条件等等。总结来说,通常会把对方的行为归因于性格,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特点,但是也会有很多负面影响。这也是一种“盲维”:我们看到对方,是看到一个具体的人活生生的人,与之对应的是这个人的性格维度。而从环境角度来看的话,就是跳出“盲维”,就能更好理解对方,更好地共情。
吵架:两个人因为一件小事吵架,吵着吵着就扯到多年以前的“陈谷子烂芝麻了”,这是典型地在同一个维度打架,结果就是永远没有结束,唯一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跳出盲维,你会发现可能他想要的就只是一句关心、一句理解、一个拥抱这么简单。
盲维这个概念听起来高大上,还可以叫它“上帝视角”,另外一个非常接近的就是自我觉察。这是心理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是精神分析中(自我觉察是解决移情的杀手锏)。甚至不止在心理学领域,佛教、禅修都非常看重觉察的作用。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被各种事件所包围,处于各种感知觉的洪流中而无暇喘息停顿,很多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反应,和过去经验(不管是好的经验还是不好的经验)有关的习惯反应,我们看似自由其实是不自由的,就像是演员在台上表演一样,看起来表演很精彩,其实都是被设计好的(可以参考美剧西部世界)。
自我觉察也很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时刻观察自己的行为,就像旁观一样,感受自己的情绪。
觉察能打破束缚,带来自由,走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