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外甥来家里玩,来这的途中买了两盒奥特曼模型,他来了之后便专心致志拼了起来。
他拼模型时非常专注,有时拼得不太顺利,便把模型交给妈妈,让妈妈帮忙。偶尔的妈妈也搞不清楚怎么拼,他接过一看,突然大吼了一声,说,不是这样!
小朋友的声音把在场的大人都吓了一跳,大家都愣住了。而对于这样的行为,妹妹也只是叫了一声小朋友的名字,算是以示警告。或许小朋友觉得奥特曼是很重要的,你怎么能把他的腿拼错呢?他可能有点生气,所以有点着急。
小朋友回家之后我不禁想起这件事。当孩子做了不太恰当的事,如果家长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警告孩子,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你突然大吼把我吓了一跳”,或者“让别人帮忙拼模型对别人这样大声吼并不对”。如果孩子没有听到足够直接的评价或感受,那么孩子无法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妥的,甚至,家长警告性地叫一声名字,孩子也不知道家长正在警告自己。如果在孩子第一次大吼时,我们就能用正确的方式引导纠正,说不定他就会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正确,以后不再这样。
讲到不同奥特曼和他们各自的技能,小朋友如数家珍,讲得头头是道。我问了他几个关于奥特曼的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回答时口齿清晰,逻辑缜密。我和小外甥碰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一次在这样的沟通中,我发现和他已经能用成年人的方式沟通交流。可能在家长眼里,4周岁的孩子还只是孩子,也许会觉得和他讲道理他不明白,其实孩子都能明白,只是我们认为他们不明白而已。
今天妹妹对外甥不当行为的制止方式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也可能我们对于孩子的行为感到太意外了,连大人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应对。
说到这个话题,我其实知道,与父母共处时有时我会很不耐烦,说话的口气有时并不和善,但是父母从来没有在我恶声恶气对制止过我,我也不会告诉父母,刚才是因为我在电脑前工作,而你突然打断我,才让我觉得不爽,于是我回答你问题时也开始语气不善。因为缺乏更直接更有深度的沟通,所以才会变成这样。
但是我不知道,到底父母是因为被我恶劣的语气吓得不知如何应对,还是几十年来已经对我的“喜怒无常”习以为常。更多时候,无论是我还是父母都会对这种情况保持沉默,家里的气氛会有片刻尴尬,但不消一会儿,就会像什么也没发生那样,大家重新回到日常的相处模式中。
像是一种心知肚明的微妙默契。
这样说来,和父母讲话语气不佳是很多孩子和父母相处时的固定模式。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如果父母不说,孩子也没有意识到,那么这样的相处就会像偶然唱歌跑调,生活这首歌就会产生瞬间的不和谐。
在很多家庭里,这是亲密关系中近乎隐形的一个问题,但是却像一双无形的手,悄悄让亲密关系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我们身在其中,通常不会意识到。
其实也很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直白一点,就像是解答小朋友的问题,大人总在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当他们做了某一件事,我们也需要直接了当告诉他,你刚刚做了什么,让我有什么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