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面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极好的一个境界。
当今的社会中,我们总会被各种条条框框和评价标准所限制了自己。考试、体检、工作、择偶、甚至你的人生都有一整标准与之相对应,来评判你是否合格、优秀。与其说是是否合格、优秀,还不如说是是否符合社会的主流。大学时期有一个舍友,在备考研究生的时候经常遭到家里人的反对,因为每次回家总是会被亲戚质问为什么还不出来工作,为什么还要继续读书,读书那么多有什么用,舍友也想不到什么有力的理由去反驳他的亲戚。马克思关于真理的认识有一句话我觉得是十分的经典,那就是“多数人认为对的事并不一定就是真理。”的确,多数人所认为的主流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上述的例子和马克思的那句话,都是想说明:一个人的人生过得怎样,其实跟别人压根儿没有关系,最有关系的是自己。自己如何做的决定,其实才是真正影响到自己日后生活变成怎样的关键因素。后来那位舍友还是继续坚持了考研。因为他觉得,如果按照亲戚所认为的对的路去走,的确可以赚钱买房娶老婆生孩子过上安稳的生活,可是从此人生就不一样了,从此人生就在也不是自己以前所憧憬的那番景象了。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标准了,但是这些标准的初衷都是为了规定人们而设立的。因为人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有着全地球最复杂的生理系统,并且还拥有人类所独有的——意识。没错,因为有这么多复杂的构成成分,使得人们更容易比其他动物对于自己的存在而感到迷惘。动物很简单,其生命的周期只有简单的几件事:出生——生存——繁殖——死亡。但是人类不同,伟大的哲学家定义了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质。人是一个拥有意识的生物,并且这种意识很难被人们控制并且良好地运用。因此,标准便诞生了。人们根据历史、经验制定了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正确的生存道路。当然这是没有错的,因为纵观整个大自然也能看到每种生物也有其自身的标准来支配着自己的生存,只是我们把对我们的标准过于简单化了。简化成为了只要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以及满足人类意识中叫做“虚荣心”的一部分便足够了的标准。
有标准当然是好,可是人类也是一种动物,从根本上保留着生物对于自由的渴望。就好比你用笼子困住的鸟,它的确能够在笼子里免受风吹雨打、饥寒之苦,但是却失去了最重要的自由的权利。其实人也是一样,活在标准、制度下的人类虽然能够免受混乱、迷惘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安,但是却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权利。作为动物,维持生存对我们来说固然重要,可是对于自由的渴望也同样不可忽视。
题目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是一种十分辩证的说法。再拿我的那位舍友来举例子,他总是认为当今的科研界是充斥着名利,真正能够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其实,当今社会能够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的话,除非那个人没有家庭要养或者其本身是一个富二代无需为生活担忧,那么真的可以只潜心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回顾以前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等等,哪一个不是皇家血统、贵族出生?之所以说要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是因为目前就我们而言,至少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办法无忧无虑地去从事自己的兴趣,因为把兴趣作为职业,是有一定风险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自己的生存不被威胁的同时,尽力去做一个令自己喜欢的人。
后来我跟这位舍友说,没有哪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容易的,总是会被很多东西限制住自己。你说很多老师搞科研都是让底下的学生去做实验,而老师却像跑业务一样到处拉赞助、合作、基金。可是却没有想过,老师底下也是有一堆学生要养啊。要是老师底下没有课题,又拿什么来招研究生呢?如果老师没有经费,又有谁出钱让你搞科研呢?其实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有原因,有时候并不是这个社会太过于追逐名利,而是这个要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就不得不去在追求这些名利,要想在这个社会继续做自己的兴趣就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心态,但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能够在规矩中从心所欲,才是最高的境界。既不与过于愤世嫉俗,也不辜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