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脖子上都顶着一颗“肉丸子”,但是这个“肉丸子”内部构造却千差万别,神经元之间的链接各有不同。我们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智商能不能后天训练,我们的本能能否克服。
先从一个故事开始讲起:蝎子想要渡河,请青蛙驮自己过河,青蛙说:“不行,要是你蜇我就惨了”蝎子说:“我不会水,我要是蜇了你,我自己不也得淹死吗?”青蛙一想有道理,于是答应了蝎子驮它过河的请求,可就游到河中央,蝎子用尾部的毒刺偷袭了青蛙,在它们即将沉入水底的时候,青蛙问蝎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你不知道你也会淹死吗?”蝎子回答道:“我知道,但是我已经忍了好久了,实在忍不住了,这是我的本能”。
蝎子的本能是遇到其它动物的时候会自我保护,用尾巴去蛰。人类虽然不像蝎子一言不合就开蜇,但是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有时候却不是我们自己的理性所能控制的,开车时被人加塞,我们第一就是反应是被侵犯了,而不是理性分析自己会晚个一两分钟。明明知道晚上吃东西对健康不好,但还是会忍不住翻开冰箱门。我们都有一种立即反应的模式,当我们遇到状况就会迅速开启,这种模式在远古的时候帮助我们生存。举例,我们看到食物就一定会尽量去吃,转化为体脂储存起来,可以在食物匮乏的时候撑上一段。我们公众演讲时会觉得紧张,感觉大脑一片空白也是源于我们的生存本能,公众演讲就意味着要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在远古时代被很多眼睛注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面对着狼群。在面对这种危险的情况的时候容不得我们理性的分析,稍有犹豫就会丧命,所以我们进化出的本能就只有两种行为式,“打”或者“逃”,要么战胜它,完成反杀,要么认怂拔腿快跑。不论是“打”或是“逃”我们的血液都会流向四肢,所以我们才会有脑海里一片空白的感觉。
我们在遇到状况的时候会立即启动我们的本能,要么绕过我们的理性控制,要么打败我们的理性控制。要了解这种本能,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我们大脑的组成。
大脑的三级套娃
大脑的进化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科学家给我们的大脑分了三层就像一个三层俄罗斯套娃一样的结构,最里面的也是最原始的大脑叫做“爬虫脑”,这个脑是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有的,这个大脑掌管我们诸如呼吸,心跳等在内的生理活动。中间的稍微高级一点的叫“大脑边缘系统”,哺乳动物都有,这个大脑掌管我们的情绪与生存本能。最高级的叫做大脑皮层,只有少数猿和人类才有,它负责我们的理性思考。大脑边缘系统比大脑皮层形成的时间要早,更加原始,所以我们平时的行为大多受到这层脑的控制。
棉花糖实验带来的教育启示
“棉花糖实验”是40年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们的著名实验,被研究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每个人都被安排独处一室并分得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也可以等15分钟以后再吃。如果谁能等待15分钟,他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作为奖赏。15分钟对于一群孩子真的是煎熬,有的孩子看到实验员离开就马上吃了;有的孩子犹豫纠结,闻一闻,舔一舔,吃一半;有的孩子就坚持了15分钟没有动棉花糖。实验并没有在当时结束,研究人员通过14年的跟踪观察和评估发现,那些为了得到另一块棉花糖而肯于等待的孩子,比那些马上把糖吃掉的孩子后来无论在学业上还是事业上都更为成功。因此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可以延迟享受。那些不急着吃掉棉花糖的人,为了实现目标而肯于忍耐,所以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而那些一拿到棉花糖就马上吃掉的人,则不愿克制自己的欲望,只图一时痛快,往往与机遇擦肩而过。
“延迟享受”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享受是我们的生存本能,受到我们大脑边缘系统的控制,而懂得延迟享受的人,是在用大脑皮层的理性来克制这种本能。少数孩子能够利用理性来克制,但是大多数孩子是办不到的,那这件事情又和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的大脑要等到18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最后成熟的部分就是大脑皮层,也就是大脑皮层的理性控制会更强,这也就是成年人所说的懂事儿。我们经常看到的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坚持,不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任性,叛逆等问题都是大脑皮层参与的理性控制不足的结果。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什么启示呢?父母应该适应孩子大脑发育的规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把孩子当大人,要当成很多行为都是受到大脑边缘系统控制的孩子。了解这个原理之后的父母容易产生同理心,不会轻易苛责与焦躁。接下来就可以针对性锻炼孩子们的大脑皮质,训练孩子克制自己感性的能力。
大脑之间,千差万别
开始我们提到,看似一样的大脑,在内部构造上其实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每一次增加的记忆,学会的技能,都是我们大脑物理状态的改变。我们从出生开始,大脑神经元就开始在快速形成链接,不断形成的链接让大脑不断”变化”。就我而言,最近养成的一个习惯就是叠衣服,过去衣服一脱就直接揉在一起,后来有了要整理的需求以后,开始调动自己的意识来做这件事情,现在看到衣服就会直接去叠好,没有任何的犹豫,我的大脑里面应该形成了一群关于叠被子的神经元链接。当然,叠被子这种简单练习重复再多遍对我的能力都没有提升,因为我一直是在重复我会的区域,那些需要我去克服和提升的区域我很少去涉及,在脑科学的原理上来讲,不断重复已经形成神经连接并不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
心理学家给学习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舒适区,第二个是学习区,第三个是恐慌区,舒适区是我们会的区域,学习去是我们还不会,但是通过练习可以掌握的区域,恐慌区就是我们不会在通过练习在一定时间内也很难获得的能力。我们想要提升,不是去重复我们会的舒适区,也不是直接去攻占凭我们现在的能力很难掌握的恐慌区,而是去练习学习区,在学习区形成稳定牢固的神经链接。
我们继续往下探讨,为什么很多人都在不断训练自己的舒适区呢?因为在舒适区里面简单,节能。节能怎么理解,我们的大脑虽然重量占到不到身体的2%但是却要消耗身体20%以上的能量,这比我们的骨骼肌细胞耗能高多了。简单理解就是动脑比身体运动要耗能,所以你别看有些人没有出门,没有运动,人家消耗的身体能量可能比在外面跑一天的人要高。在学习区里面需要建立新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还要不断加固,这样的耗能太高,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还是在舒适区里面好。
两种心智模式
心理学家把人类的心智模式分成了两类,僵化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拥有僵化型心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就这样,智力是先天决定,固定不变,自己努力也改变不了现状;成长型心智的人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学习和成长。僵化型心智认为如果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不够能干;而成长型心智认为,不断努力,就可以不断提高。僵化型心智认为失败和障碍显得自己无能,所以会拼命避免和隐藏;成长型心智认为失败和错误在所难免,所以最好是直面和克服。这样对比一看是不是觉得拥有僵化型心智的人是一只守着自己的舒适区,成长型心智的人一只是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成长型心智更容易让我们形成新的神经元链接。
有一本书叫做《高绩效教练》,让我对教练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优秀的教练通过提问启发你去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神经回路。这也更能理解我们所说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而不是去灌满一桶水,让学生做到你想要的目标,一定要把这目标变成孩子自己想要的,让他形成自我教育,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形成的神经元链接更加稳固。
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
那些容易发怒,自控力差的人更接近原始人,因为大脑皮质参与少,控制弱。那么我们在大脑边缘系统接管大脑的时候迅速调节过来呢,我自身实验了几个方法。
第一是修习正念。正念是佛家的术语,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观察自己,感知当下。西方心理学的术语叫“元认知”,对自己意识的认知,有一句话叫“我是我的观察者”。处于正念的状态的人会容易观察到自己的情绪。比如我现在在生气,进入正念的状态的时候,我大脑皮质负责的理性观察了我现在情绪的浮动,就在自己觉察到自己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情绪值就会自动下降,知道自己生气的那个人不生气。我们看很多电影里面的场景,一个小年轻跟着小伙伴们做坏事,就在要实施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是在做坏事,自己需要承担责任,他此时正是在观察自己。
第二是延迟享受。上面我们有提到关于延迟享受的“棉花糖实验”,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延迟自己的感受,晚上想吃东西了,忍住。想要买衣服了,忍一个星期再说。想要玩儿手机,先忍一个小时再玩儿。要是你说忍不住怎么办,本能太强大了,克制不住,这就需要我们客观上想一些办法了,把冰箱里的食物清空,把家里的零食送人,把自己的多的钱交给父母管理,手机不带充电宝。这些举措都可以给我们本能的实现制造一些客观障碍,可不要小瞧这些障碍,我们一旦意识到我们需要再额外花费精力来满足本能,我们的本能自然而然会选择忍耐。
第三是借助团体的力量。一个人的意志力可能不够,但是许多人在一起坚持和克服困难,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达,要想在一起抱团成长很容易,我们应该都有过和有朋友一起在微信群里打卡的经验。我自己就参加了很多的打卡群,最久的健身群打卡,已经一年的时间了,几乎每天都在坚持,要是我自己一个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看似外在的行为都有着内在神经元单位水平的异同,对于大脑做这样的分析研究分析,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通过了解大脑工作的原理有助于控制我们自身行为,有助于我们去体谅别人,我们可以学会正确成长的方式,获得正确的学习技能。
推荐阅读:《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被驯化的大脑》、《赢者思维》、《正念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