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治国学杂话》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世界,……,都是极好的。”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个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的,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钞录或笔记。”
“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钞下。(短的钞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整理分析他,便成一篇名著。”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磨炼出善读书的脑力。”
“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他钞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钞下,那注意更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之《学要十五则》
“学问之道,未知门径者以为甚难。其实则易易耳。所难者莫如立身。学者不求义理之学以植其根柢,虽读尽古今书,只益其为小人之具而已,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不可不警惧也。故入学之始,必惟义理是务,读象山、上蔡学案以扬其志气,读《后汉书·儒林党锢传》《东林学案》以厉其名节,熟读《孟子》以悚动其神明。大本既立,然后读语类及群学案以养之。凡读义理之书,总以自己心得能切实受用为主。既有受用之处,则拳拳服膺,匆使偶失,已足自治其身,不必以贫多为贵也。”
“读书莫要于笔记,……。学者凡读书,必每句深求其故,以自出议论为主。久之触发自多,见地自进,始能贯串群书,自成条理。经学、子学尤要。无笔记则必不经心,不经心则虽读犹不读而已。黄勉斋云‘真实心地,刻苦功夫’,学者而不能刻苦者,必其未尝真实者也。”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
第36页,《记本师章公自述治学之功夫及志向》
“余常谓学问之道,当以愚自外,不可自以为智。偶有所得,似为智矣,犹须自视若愚。古人谓‘既学矣,患其不习也。既习矣,患其不博也。既博矣,患其不精也’,此古人进学之方也。大氐治学之士,当如童蒙,务于所习,熟读背诵,愚三次,智三次,学乃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