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幸在外企、民企、国企环境下工作过一些时间。
抛开不同行业、工种的区别,我个人喜欢观察学习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因为自觉在这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是一件需要长期锻炼,但回报丰厚的事。正如前辈经常说的:做事先做人。
而在不同工作环境待过,接触过不同的人、见过不同的言行举止之后,我突然觉得有一类人似乎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他们的整体素质、沟通方法、态度都很难招致周遭同事的质疑,更别提白眼、憎恨了。
这类人形形色色,有的是做销售,有的是做客户经理,有的是文案,有的是产品经理,千奇百怪,可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答:他们,都很像“医生”。
1.像“医生”一样专业
除了你在医院门诊室,急诊室所见的忙碌,这群白衣天使们还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接受着密不透风的锻炼和审核。
医生不仅需要多年考试(3,5年以上),还有大量的实操,案例,讲师座谈会(当然不是所有医生都有如此专业的环境与资源,但是平均水平来说,他们比你我专业太多)。
除了白天工作,晚上他们很多还要上夜班,或是夜校补课。
重重课业的重压打造了他们从头到脚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水准,而这一切,是别人无法逾越的门槛,是每日简书、豆瓣首页的所谓工作贴士、学习笔记、无从匹及的积累和专业。
这是质与量的层级差别,是碎片化学习很难达到的高度,但是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遵从的态度:那就是学习肯定有用,不然不会有人说“知识是强国之本”了,不然不会在所有的500强、独角兽创业团队名单里都是名校毕业生。
学习是专业的根本,在医生身上那种专业的积累随时随地在散发,而在每天面对客户、同事的合作中,我们的专业水平又有多少呢,我们的学习又有多少呢?值得深省。
2.像“医生”一样的耐心
每当我走进病房,我都能看到许多白衣天使围着病人嘘寒问暖。今天吃了药吗,做了检查吗,状态有恢复吗?
作为即将而立的儿女,有时看到病房里医生护士对年长人士的关心,我时常觉得惭愧做不到这些医护人员的细致入微。我们这些年轻人平时电话都懒得打,逢年过节也总不知道聊什么,特别怕尴尬。
而医生不仅检查病人三餐进食,还陪病人检查身体,更有的直接带上书本、报纸陪老人们聊天,给他们送去关心。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是别人的职业素养,可是你确定吗?让个位子,关心下老人真的需要提高到职业素养的水平吗,难道不是一种简单就能够完成的社会标准吗?
3.像“医生“一样,懂得为病人考虑,寻求最好的解决方案
在很多电影、电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听到一句经典的台词:
对不起,王太太,我们尽力了。
当大多数被剧情牵动的观众们在心里怒骂医生的失职之时,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医生们到底尽了多少力。
医生在面对病人的病情时,首先会考虑的是病人的轻重缓急情况,名誉、收入钱什么永远应该是其次的。
你的病情比较严重:马上治
你的病情比较严重但没钱治疗:先给你短期药物,然后建议你赶紧去解决长期的健康问题
你的病情一般:给你一些选择
不同于我们平日里工作简单邮件,微信,短信交代工作就完事的随意态度,医生在告知病人病情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病人病情的情况、病人的状况、病人家属的状态等等方面的因素之后,酌情选择一个合适、恰当的方式以告知病人。
这样的好处不仅是能够降低病人面对病情的巨大心理压力,同时,给到病人多项选择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率的治疗规划。根据客人病情缓急来制定短、中、期的解决方案,让你不仅安心而且放心。
“给选项”这一点是作为员工非常需要学习的技能,比如当你要向同事、领导请求合作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准备多几个选项,给别人多些台阶,这样的合作将会愉快而满意,而你从此会获得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小结
一个医生,每天面对许多生老病死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样特殊的角色让他们无法疏忽自己的职责,因为一个差错所带来的可不像我们平日里工作时的一次责骂那么简单,医生们的一个差错,是健康,是人命,是无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有时观察工作环境,我们时常在与他人合作、跟客户接洽的时候透露出许多不耐烦,或者不专业,急躁的态度。
现代人压力大,但是调整自己的状态,每日多给自己增加积分专业素养应该并不是什么难事。很多行业经常出现吐槽专业水平的现象,比如很多人说别人电影拍不好啊,比如什么行业效率低下啊。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跟医生们学学,会好很多。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你老瞄着状元那是不行的,一个工作每日的细节,一些杂活其实都有属于它的一个脉络和发展思路。
而你是否有这个清晰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决心这决定了你是否能够看到这个脉络,然后抓住他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