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与挫折】
往往,没有弯路与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同样,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试问一下,有谁会在意马云在成功前,当年还在杭州当过老师教过英语;谁会愿意去了解刘强东在创立京东前,还曾利用业余时间干过N多兼职和电脑编程。
人们更多的是愿意看到光鲜亮丽的一切,而非阴暗丑陋、逆境失败的一面。
当然,负面的情况一般隐藏比较深,不容易察觉。国人更喜欢以“高度的自信”来面对一切的挑战和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的确是件好事。
然而,鸡汤也总有喝腻的那一天,太阳也终究有落山的那一刻。
一帆风顺的人生尚不存在,万事如意和心想事成也只能说说而已,生活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事与愿违的情况,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恰恰是曲折弯路和逆境挫折的存在,才方显生活的不易;而学习成长的艰辛,才能折射出点滴的进步,是那么的弥足珍贵;以及身处逆水行舟中对梦想的追求,才会值得世人去肯定。
弯路【1】两次不健康的减肥方式
这里有必要对“减肥”和“减脂”两个词进行简单科普,以下原引“百度知道”对《减肥减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的回答。
减肥属于以减少人体过度的脂肪、体重为目的的行为方式。是指某类体重超标的肥胖人群用各种方法,如:游泳、跑步、跳舞、瑜伽、控制饮食等,变回曲线体型。
减脂,就是体内脂肪超过正常范围之内的动物,由于自身形体健康的原因,通过各种手段减掉自己身上多余脂肪的行为。
最大的区别:
1、减肥减的是脂肪和体重,减肥成功后人的体重会下降;而减脂却不一定会让体重下降
2、减肥减的是脂肪,而减脂减的是人体的脂肪含量百分比
3、减肥是肥胖人群使用的名词,而减脂是健身人群使用的名词
也许大家看到我在《我的健身之旅》(二)中,开篇有张八年以来的体型缩影图;以及在《我的健身之旅》(三)中,介绍器材更新时,有段总共用时2个月,减肥25斤的励志故事时。
殊不知,早在2011年年中,也就是“缩影图”中2010年“冬季养膘”过后的夏至时节(体重接近170斤),我也是利用总共2个月多点时间,成功减肥近20斤。
虽然,从结果上看,两次在锻炼总时间和减肥总重量上略有区别,但两次的减肥过程几乎是出奇的相似,只不过是一个靠着“打篮球”,一个是靠着“跳绳”。
当然,不论是那种减肥方式,初衷是好的,但过程是非常不健康的。
那时记得非常清楚,在“马国”的地盘上,两个月里,几乎每天早餐:四个包子(吃两个)一杯豆浆;中餐:将早餐多的两个包子解决;晚餐:路边买半个西瓜吃掉或是回单身楼煮一小碗面条配“老干妈”。
(天下还是好人多!这篇文章,就是当时在那两个月里的一次早晨发生的)
期间,每天在下班后,暂不回宿舍,先到公司办公楼下的篮球场跟“球友”整上一个小时的篮球,不论结果输赢、管他球技好坏,只要是流汗就ok。
那两个月里,体重的下降是我始料未及的。只晓得感觉每一次跟球友切磋的时候,防守的动作更灵活,反应的速度更迅捷,但篮球的水平却不见增长,仅仅只是体能单方面的上浮许多。
虽然第一次减肥,从体重秤上得出的结论是成功的,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却是失败的,以至于在更换工作单位后,没有坚持下来的锻炼习惯,加上疲于奔命的工作生活,身体马上就又恢复到减肥前,并且还变本加厉的反弹到“180vs180”的“地球仪”风格。
后来,回到“牛国”的地盘上,在2015年的初春里,受到多方的“刺激”,下定决心再次“重操旧业”,进行第二次减肥:两个月中,几乎每天固定5000次的跳绳打卡锻炼。
最初的一两个星期是最难熬的,每一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躯,拿起看到都想吐的“无绳跳绳”,脱掉脚上的拖鞋,慢慢的挪步到“爬行垫”上,对着电视机里的新闻联播,开始“长途漫漫”的“僵尸跳”。
想来那时候,不论是遇到大腿、小腿、脚踝等交替酸痛,还是头晕、目眩、口干等过劳症状,全凭着个人的“愚钝意志”,都坚持下来了。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由于体重基数大,一个小时的跳绳最多3000次就结束了;到后来,身体慢慢的适应训练强度后,逐级的增加500次,加之减重的缘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能够在一小时跳到5000次了。
如今,回想起那两段难忘的减肥经历,发现那时的自己,单凭对减肥的渴望,硬是将那种“缩衣节食、透支身体、盲目运动”的错误减肥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极速减重瘦身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在大量的有氧运动时,如果不及时的补充营养和睡眠,它伴随着不光是体重的下降,就连很多身体正常指标都是极速的“崩盘”。
记忆尚存有好几次,都是在车间现场巡检,遇到要穿过一条胶带输送机的人字爬梯,刚爬上楼梯顶端,还没来得及下两层楼梯时,就莫名的出现了眼冒金星的状况,感觉自己的肉体不受个人意志控制,有种“灵魂出窍”的陌生感。
弯路【2】不科学的饮食结构
除了不健康的健身方式外,不科学的饮食结构也是在我的健身之旅前期,长时间影响我健身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一度认为“少吃多运动”就是最健康减肥的方式。但直到学习了保持热量的缺口,即只要总体摄入热量小于身体消耗热量时,不论你吃的再多,吃得是什么,都会减重,结果只是多少而已。
这就有点类似初中课本里讲过的“热量守恒定律”。
同样的,与减肥过程中制造热量缺口相对应的,要想达到增肌塑形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每天总体摄入热量略大于消耗的热量就可以了。
这些是在运动生理学理论上的减肥和增肌。但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就复杂的多。
比如我在两次的减肥经历里,都是盲目的将每天的热量摄入降低到非常小的一个数值,毕竟与之前的肥胖体重和胡吃海吃相比,一下子将已经形成身体记忆的饮食习惯拿掉,粗暴的用接近节食水平的方式,来开始凭想象的少吃多运动,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更是异常危险的行为。
人体是个非常奇妙的系统,它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个人习惯的更改,做出最“合理”的调整,这种调整是早在数万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体系统的条件反射。
宗旨就是为了适应外界的变化,确保基本的生存需要,保证人体的能量能够最优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生存压力,而做出的各种不同的体质和体型改变。这其中就包括了减肥和增肥两种人体应对机制。
但是,你光知道这些理论上的人体适应性还远远不够,我们得还需要了解运动营养学里的最基本的满足人体能量需求的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当然,微量元素的摄入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是相比较于主要营养物质,它的比重则小很多,姑且暂不讨论。
回到我上两次的减肥经历来说,那段时间是的确给自己的身体制造了一个非常大的热量缺口,并且也每天锻炼来增加身体的热量消耗,当时的情况有点像常说的“又想马儿跑,又想不喂草”。
身体一下子蒙圈了,这些改变与昨日的种种进食和锻炼的习惯出入太大,但又要保证我能够生存下去,就出现了本能的条件反射:降低人体内储存能量的组织和减少能量消耗的组织,这就是脂肪和肌肉。
这就是大家平常看到的,当一个肥胖的人开始减肥时,他的体型和力量都会出现绝对的下降;而有些人通过合理膳食和科学的运动,对人体内脂肪和肌肉的比例进行优化,在保证绝对力量尽可能的不变,甚至增加的前提下,身材变得更好了,也就是所谓的“减脂不减肌”。
而之所以说我那时的减肥过程是危险不可取的,就是因为我基本上每天除了有氧锻炼外,在饮食结构上,将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补充全部抛在了脑后,仅仅只是吃一些碳水化合物,用糖类食物满足我最基本的新陈代谢。
但构成人体机能的很多其他要素,都被我放弃了,比如肌肉的主要营养构成物蛋白质。这就直接导致了我的每天锻炼,表面上看是体重的下降,实则身体内的脂肪在燃烧的同时,肌肉也在大量的流失。
要知道,人体增加一克的肌肉是多么难得事情,而健身大神们为了追求极限肌肉的增长,哪怕是一点点,都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以至于后来,身体出现了各种报警信号,这才痛并思痛,放慢自己的脚步,开始学习科学健身中的必备知识。
弯路【3】不合理的作息习惯
最近几年,在新闻上常常看到某某程序员因为工作压力大,接连持续加班几天几夜,最后昏厥在办公桌前,等送到医院抢救时,为迟已晚。
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这样,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面前,还未来得及体验美好的生活,就离开了这个带给他全是压力困苦的世界,以至于上演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这种报道最近几年不论是在报纸、电视上,还是网络、视频上,屡见不鲜,并且发生的概率越来越高。(甚至自己的身边也发生过类似悲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常理的悲情故事呢?抛开当今工作生活压力大、节奏快、食品卫生、生态环境、大气污染等社会客观因素的存在外,个人的作息习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虽然,现在网络上已经对早在前几年特别流行,甚至是如今很多健康推送号里依然主张的《人体睡眠排毒时间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反驳辩论:
“排毒”这个子虚乌有的功能,更多的是商家为了促使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宣传销售,而利用如今的人们“宁愿相信所谓专家的建议,也不相信已经既定的科学事实”这种盲目跟从的大众心理,所编造出来的一系列看似煞有介事,实则是荒诞无稽的“正确的废话”。
用作者总结的一句话就是:这个说法其实是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并无大错的结论,裹夹的却是莫名其妙的私货。(详见人体器官排毒时间表有没有科学原理?)
确实,为了很多人的私心,现今的很多健康养生类节目更多偏向于商业性质了,甚至还出现了某位大师,身兼多种“专家身份”,“客串”于各大健康类讲座现场,忽悠着想获得“一招治天下”的妙手回春之术的观众们。
但抛开功名利禄的性质不谈,不论是“排毒时间表”,还是“养生专家建议语录”,在它们之中都可以找到最根本的理论基础:良好的作息习惯是获得健康身体的基础。
在个人作息习惯上,我也的确走过了不少弯路。在健身初期,除了不合理的饮食和不健康的减肥方式外,我还经常性犯着有背健康的作息方式:
晚上11点之前绝不上床,睡觉前摆弄至少个把小时的手机,熬夜追看热播剧,休息日能赖床到10点后,经常性的不吃早餐,下班回家就“葛优躺”……
伴随一生的挫折
其实真正的内心是不愿意谈到挫折的。正如一位尊重的前辈前段时间才告诉我:逆境方显英雄本色!无需记挂过往之不易,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但因为此挫折,并未给我的主观带来过多的负面影响,反而是客观的封锁了我人生的一些轨迹道路。我想就用寥寥数笔简略提一下那次挫折带来的影响。
2016年7月4日,永远无法忘记了一天。借当日转发朋友圈的原话,当日以调侃的口气发出这条回复的时候,脚踝却嘲笑般的传来揪心的疼痛: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确实,除了在阴雨天略有异样感外,今天已经再也感觉不到丝毫的疼痛了。
我的脚踝伤痛史,其实就是我的篮球挥泪史。因为自从在高三那年,离高考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时,同样是一次意外的体育课,打篮球途中踩到同学脚上,出现了第一次崴脚骨折后,我的这支左脚就开启了“习惯性踩脚崴伤模式”。
接着就是在大学四年里,打篮球崴了两次;参加工作后,在“马国”打篮球崴了两次;调到“牛国”后,参加厂篮球赛崴了三次。最后一次就是上述的最难忘的一次,恰恰也是在我的三年健身之旅里发生的。
最近的这次受伤,可能是积累了近十多年的老伤旧病,不论是我在医院检查,还是在单位医务室针灸,所遇到的医生和“院长”,都口径出奇一致的建议我不能再继续打篮球了,并且衍生到可能一切存在较大身体和力量对抗的运动。
如果是换做以前的我,或许早就把这些建议忘记的一干二净了。但在家静养的快两个月里,每每看到家人跑前忙后的忙活着,就为了这本该反过来孝敬他们的儿子和爱人身份,心里常常不是滋味。
好在,单位同事和亲友的关心,我的脚也顺利的恢复了。并在第二年的篮球赛上,我以解说员的身份再次荣幸参加了篮球比赛。
由于“后遗症”的存在,并且将伴随一生,估计在打篮球这条轨道上,未来我最多也只能是个“旁观者”了。
未完待续
《我的健身之旅》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