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
——李笑来
OKR之思
周末一大早迷迷糊糊在小组效能会上分享我对OKR大法的看法,语无伦次,严重超时,所以在周记里我再重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也不枉最近几周在此类问题上的踟蹰和彷徨。
K叔在第五节课耗时近1个小时,从抽象到具体详细介绍了OKR的功能和用法。来来回回听了几遍,心中暗赞“牛逼,牛逼”,但是不得不说OKR就像是108馈赠给我们的一块美味的大蛋糕——虽然看起来诱人,但造型太大无从下口。
所以我们得自己学会拿起水果刀,划开那层厚厚的奶油,看看里面藏着的究竟是巧克力还是水果……
借用万维纲老师的理念,你必须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关键词和逻辑脉络,你才算掌握了一个概念的基本内容(但是不包括应用)。
所以OKR是什么?
OKR是一个自上而下、目标分解的工具。目的就在于帮助如何将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变成现实。
OKR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也是格局特点的用途:
- 目标:不细化、不量化,但是能够触及你的兴奋点,并且能够和人生价值进行链接。目标是“源动力”。
- 关键结果:对于目标的第一层分解。将目标和时点结合,是达成最终目标的必要步骤,也是用于考核目标推进的重要指标。所以必须具备有时间节点,而且可以量化评估和检验的特点
- 本周计划和未来四周:对关键结果的第二层分解,也是周度维度上的时间管理安排。
- 状态指标:关键结果的重要补充。关键结果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缺点是监测的时效性不强,所以必须寻找日常高频指标来跟踪任务推进的情况,所以在评估关键结果的信心指数时,状态指标也是重要的参考
OKR系统本身的关键就是层层分解,可执行,有反馈,然后可以动态修改——这是开放性系统最吸引人的地方。
李笑来老师说过学习一个概念,除了明白它是什么,它的方法论是什么,有什么应用之外,如果要更深一步理解,应该思考它是否能和其他知识点形成链接,是否能应用在其他领域。
最近在晨读私塾的带领下,阅读了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觉得在个人成长领域,OKR可以很好地和七个习惯契合,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首先,如果你把视野太高、拉远一点,OKR的目标其实对应的可以是一个人的人生愿景和梦想。我们要树立“以终为始”的观念,主动去设计修改,而不是被动接受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样的说法可能无法触发你心底的共鸣。
我们换一个说法,“向死而生”。这是中西方哲学非常有趣的差异,孔子说过:“不知生,焉知死?”,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人的存在实质上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我们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其实都在走向死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对于迷茫的一代来说,西方震颤的“死亡哲学”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棒喝,设想,当你离开这个时间的时候,你是希望心怀满足还是充满遗憾?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铭上能够写上一句怎样的话?你希望亲人、朋友们如何评价你?
“以终为始”如何落地?建立自己的个人使命宣言。
什么是个人使命宣言?
从我的理解出发,个人使命宣言其实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 个人梦想的生活的状态:就是那个属于你自己的“五四三二一”。
- 角色和目标:你需要担当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会对应着你想到达的目标状态。我们可以进一步把角色分为三个大方面:个人领域,包括你的工作和个人成长;家庭领域,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儿女、伴侣和父母;公众领域,如何通过自己来影响他人、甚至社会。
- 一套原则体系:我的偶像、《原则》的作者达里奥开篇名义:我一生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是它帮助我发现真相是什么,并据此行动。原则就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达里奥继续给我们指点迷津:将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类型结合经验总结良好原则,并由此来指导工作和生活。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避免重复思考,提高效率、降低不确定性,改善生活和工作质量。
其次,OKR中的周度计划其实正好与要事第一的习惯相呼应。我们可以把本周计划看做是重要而且紧急的任务,而把未来四周的规划归类为重要但不紧急。这样可以避免其他两类无足轻重事务的干扰。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OKR强调的也是聚焦和专注,是精力管理的重要运用;而其内嵌的“反馈——修改“”机制正好能和复盘完美结合……
把握OKR的内核,丰富其外延,可以发展出一套完整而有效的个人管理工具。漫漫人生路,至少你能少一分迷茫,多一分坚定!
开卷有趣
本周没看电影,本来想重温一下韩国经典犯罪题材电影《杀人回忆》,不过由于女朋友不感兴趣,暂时作罢,下次自己找时间。
本周阅读方面主要是看了一些文献和论文,书籍方面利用通勤和部分假期的时间进行了一些碎片化阅读,获得积累和思考有限。
对于读书,我似乎是表面上的热爱,但是始终不得其要,“翻”了很多书,但完整看完的数量有限,而真正消化理解的就更少了。
这周看了K叔分享的两位读书达人——李笑来和万维钢老师的心得,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刻意练习》中作者在回答“练习就是不断重复吗?”的问题时,有这样回答的:
不是!“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
读了两篇推文,我觉得好导师我已将找到了……
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读书是大事,所以开始之前必须甄别值得投入时间阅读的到底是什么,以及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两位老师都是碎片化阅读的反对者——注意不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而指的是不会用联系、系统的方法来阅读和思考,只会接受碎片化的信息。
“读书人”应该读的是那些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理解,获得智慧上升感受的非小说类书籍。这些书通常有三个有趣的特点:
- 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
- 如果真的看了,其中大多数也没看完
- 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数也没看懂
(这么看来我就是大多数中的一份子…………技能培训、考证等读的书也算不上真正的阅读)
买好书,读好书,读懂好书,碎片化的信息没有意义,只是徒增焦虑。
其次,阅读速度都有意地被忽略了。李笑来强调阅读的关键是理解(不是眼球),“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而万维钢“强力阅读”法的关键特征是深度,效率。效率并不是指阅读速度快,万老师还特地强调“强力阅读”用时少、不追求快。
第三,快是结果,不是前提和原因。阅读速度的提升是量变积累成质变的结果。当你积累的足够多,你的理解速度就会上升,而书本中对于你来说新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少,速度自然就会上升。
两位老师都提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略读”、“跳读”技巧——在阅读时除了总结之前的知识外,还要学会预计作者下一步会写什么内容,这样就为“略读”打下了基础和安全保护——如果结论和你设想的不一样,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回读。
万维钢特地列举了经济学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快速阅读的例子:
The best way to read quickly is to read lots. And lots. And to have started a long time ago. Then maybe you know what is coming in the current book.
(强调要注重积累)
第四,对于如何巩固阅读的效果。我觉得对于新手来说,把两位老师的方法结合起来用非常好——要主要提炼、思考和输出:
- 做好读书笔记。好的读书笔记是可以替代原书的,应该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 学以致用:
- 最好的方法是将读书的内容用到实际中,给自己和他人创造价值。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的资源!
- 暂时用不起来,就用“教”的方式来分享。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两位老师的分享里其实还有很多有益的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发掘。
上周任务
- 恢复更新简书:为了理想努力,上周一篇周记外加两篇日度更新,这周继续加油,争取工作日每日一篇(含周记)。
- 锻炼:周度长跑14公里,但腰腹训练强度不够
- 读书:碎片化阅读,没有阅读满足感
- Python学习:停滞……
本周计划
- 完成掉期专题初稿,并未衍生品季报做好数据和框架准备。
- 欧洲经济专题构思,准备好数据和结论
- 周六基本完成工作周报
- Python日常学习时间安排
- 阅读3篇论文并总结
- 继续摸索修改日志和周记,更加聚焦
- 继续完善个人使命宣言,并且结合OKR
未来四周
- 构思“刻意练习”模块:针对演讲输出模块进行训练,可以和简书更新结合起来
- 学习《刻意练习》一书的主要精神
- 重新规划书单:读好书,读懂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