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今天一整天,我都在与书结缘。上午读完了《我的第一本思维导图入门书》,将每一章都做了导图,下次需要时,只要看导图的目录就可以了,根据书中的介绍,我在手机和电脑中都安装了思维导图的软件,学了这个工具后,我希望能够运用起来。
接着就开始第二本书,佐藤学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因为一边做思维导图,所以读得非常慢。以前也读过佐藤学的对话理论,但是现在却什么都忘记了,想不起来是写的什么,在看序时,才回忆起了三种对话:与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与他人对话(沟通性实践);与自己对话(反思性实践)。等这本书看完后,需要找出原来的那本重新读。
在理文章的脉络时,好友送给我一本书朱生豪的《醒来时觉得甚是爱你》,这本书在《朗读者》被介绍过,写得很细腻,情感特别感人。不愧是好友,情趣相投。在微信阅读中分享了阅读时光,换了书币后,果然地删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因为我太喜欢里面的句子,买了实体书。有些书仅读一遍就过,为了节约,我还是看电子书多,而真正吸引我的书,我还是愿意去买实体书,可以读读画画。
对《学校的挑战》,今天仅完成了书目的架构,作者的了解,序及绪论。佐藤学是一位实干派的教育家,走了近千所学校,每一所学校至少做50个课例,与他相比,我只有惭愧,自己的教科研只能是着于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校。从序和绪论中感受到中日教育的相似困惑:我们不断地改革,我们的老师那么累,为什么不能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呢?由此引出了这个责任是谁?是老师、班主任还是校长?作者认为责任的中心是校长,班主任有一部分责任,而最终落实在教师的集体合作中。作者对学校定为三性:公共性(学习的公共空间及维护学习公共使命);民主性(个性交响场);卓越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追求卓越)。由此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并且为我们以日本岳阳初中的北川校长所构建的学习共同体的方式,从课堂的倾听、有序到学生的零违纪到课例特点等方面阐述的共同体构建的方式及效果。用了思维导图,感觉对作者的思路更好地把握,也能更好地记忆,我现在的回忆就比较顺利。
晚上在看书时,突然想到阅读日,中央电视台应该《中国好书》的栏目,赶紧打开电视,幸好还能赶上大部分,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籍推荐。我特意拿出手机来用导图的形式记下这些书。掌阅App晚上有免费下载,我赶紧下了好几本,只是文学类不多,幸好有我特别喜欢的格非老师的《望春风》,先存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