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什么会“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此地无银三百两”又要怎么解释?其实这几种看起来没太有联系的心态,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感到很大威胁的时候就会进行自我防御,本能地去避开危险,减轻伤痛。不过,自我防御也会影响我们心智成熟。最近译言网上有篇文章,总结了自我防御机制的九个主要类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自我防御心态。
自我防御机制的第一种类型是:否认。生活中,经常有人死不承认自己的缺点,比如,酒鬼会经常强调自己不会喝太多,经常大手大脚花钱的人也不会承认自己乱花钱。如果你让他们正视自己的问题,他们还很容易跟你急。
再举个例子,一个已经九岁的小男孩,偶尔也会想让妈妈抱抱他,但他觉得自己9岁了,再让妈妈抱好丢人,所以他不愿意承认“他想让妈妈抱抱”的这个事实,他还说他的妈妈自私讨人厌,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不需要妈妈。
人拒绝承认客观存在的问题,其实是为了眼下的生存需要,因为如果承认了,他们就觉得自己陷入了难堪和尴尬,这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生存环境。不过呢,实际情况是,一味的否认并不能让他们感到安全,反而对心理发展非常不利。
第二种心理防御类型叫:投射。有些人面对消极情绪,不但不会把这种感觉看成是自己的负面情绪,反而会把这种情绪投射在其他人身上。
举个例子:有些人会认为,朋友们会因为自己赚的少而瞧不起他,他会想象朋友们尖锐刺耳的语言和难看的嘴脸。而实际上朋友们并没这么想,反而他们还会真心地去理解他。其实呢,赚钱少就不被瞧不起的想法,完全来自他自己,但他把这些都投射到了离自己最近的那些人身上了。他从不对自己失望,不觉得赚钱少该去更努力工作,而是在脑海里树立了一个固执己见、永不知足的朋友形象,创造一个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假想敌。
第三种心理防御类型叫:自我厌弃。比如,有的孩子被父母抛弃或伤害后,可能会在自我反省中寻求安慰,他会想: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妈妈才会这样对我。这种想法产生的结果是,孩子会认为自己有个好妈妈。当然,这么想孩子还是会心痛,但这却比他承认“妈妈根本就不管他死活”的真相要好很多。
第四种心理防御类型叫:升华。就是重新定位那些不被社会接受的想法和情绪,然后把它们提升到更有建设性的层面上。
举个例子:许多音乐家有毒瘾,或者从小遭遇家庭纷争,他们就把这类消极的生活经历,升华成能引起人们共鸣的表演和音乐,这样就激励和鼓舞了听众。他这么做也是出于心理防御,用这种方式逃避大众对他们的指责。我们今天提起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吸毒、嫖娼,心态通常会更宽容,就是他们这种心理防御起作用了。
第五种类型叫:退行,退步的退,行走的行。意思是说,人在某些关键时刻,会在精神上退步,表现得像个孩子,非常幼稚。
比如:有的人遇到紧急情况,会紧张焦虑、犹豫不决,但就是不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反倒照着儿时的逻辑,摆出一副沮丧的样子,像个婴儿一样发脾气。因为在他们眼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无论哪里出了岔子,父母都能搞定,在这样的父母面前,孩子不会受责备。所以,这其实是在用退行的方式表达“这种情况我负不起责任,我只是个婴儿,你得伸手援助。”
第六种类型叫:文饰作用,就是文过饰非的意思。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的时候,需要你认真粉饰才能证明我们很无辜、很美好、很有价值。
文饰作用的关键在于贬低那些自己求而不得的事物。比如:求职被拒之后,很多人会自我解嘲 “这公司太没意思了”、“反正我也没想真来这干活儿”,其实呢,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这份工作,但如果承认了他们又会觉得很没面子。
所以呢,想让自己接受事实,就要编造一个听上去合理又足够理性的故事。比如:“我现在仔细一想,才发觉这份工作也没多好。”这并不是对这份工作进行了评估之后得出的结论,而是他想要维护自尊的心理需求。
第七种类型叫:反向形成。比如,我们小时候都有暗恋的人,可我们被暗恋对象发现后,我们不但不承认,而且突然自私了,浑身是刺儿,对暗恋对象的态度变得很差。我们之所以要“对着干”,是因为你喜欢她这事儿暴露后,她的存在让你感到焦虑,所以要反其道而行,希望这样能忽略她。
第八种心理防御类型叫:移置。就是寻找替代品来发泄挑衅的欲望。很多人被人威胁的时候,会找一个替罪羊来撒气泄愤。比如在公司受气,回家冲家人嚷嚷。
第九种心理防御类型叫:幻想。这点很常见,比如一天的劳累工作之后,你可能会沉迷在动作片、迷幻音乐中或者游戏中,这些活动帮你逃避现实中的问题和烦恼。旅游业就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这种心理防御需求产生的。
以上就是自我防御心理的九个主要类型。从这些心理我们可以看出,自我防御心理其实是人类的天性,它发生的时候,我们并不自愿,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进行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