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篇文章上看到一个名词“自证预言”,作者给他的定义是,人会不自觉按自已内心期望来行事,最终令自已当初的预言发生。在我的理解中,就是你能想到的就是未来。
你能想到的事情,基于个人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各不一样。比如说,一个生活在硝烟弥漫不要说温饱、教育难以解决,甚至于随时连生命都无法确定的叙利亚小孩,他能想到是什么,他最可能想到的是和平、是温饱;而一个生活在不说发达国家,就说我们中国的小孩,他最先想到都会是和平么?如果是偏远地区孩子,他最先想到应该是脱离贫困;如果是北京的小孩,他最先想到的会是脱离贫困么?他最先想到的是怎么才能优秀?这是基于环境的不同,你所想到的不一样,那你所为之努力的方向不一样,那当然随之而来的成果所以稍有差异的。
再言之,心之所想,行之所动。更言简意赅一点就是类似于“相由心生”。观念或者说价值观不一样,导致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那随之而来的相关事情的结果可能也就不一样了。这句话对于我最直观的冲击就是今天看到《奇葩说》中,马东老师和高晓松老师各自对于“伴侣很用心的给你准备了一份很丑的礼物,该不该告诉他”这个辩题所发表的差异性观点。马东老师的观点是告诉,原因总结起来是:伴侣客气的不告诉会碰触到我安全感的底线;高晓松老师的观点是不告诉,原因我就不赘述,但他在马东老师说完立马反驳道:作你的伴侣那得多累啊,说你好还不行还碰触你边界…
高晓松老师激烈表达那一刻,我强烈的感受到人生经历或者说成长环境的不同,人的观念差别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马东老师从体制出生到转型创业,从《奇葩说》现象级到曾经的下架再到重回,他每一步都看似勇敢,但及其惊心,所以我想他对于问题出现他总是敏感的。再看高晓松老师,他出生书香世家,清华高材生,有诗和远方的妈妈,他看似平稳,其实潇洒,所以他对于马东老师的如履薄冰不能感同身受。
他们经历不一致,他们观念不一致,他们观点不一致,他们行为不一致。
你所想的,就会是你所去做的,那结果也早已在你从襁褓中一路走过来的人生道路上已经埋下了种子。
所以…
你能想到的,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