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小王子》之后,才顿悟文中的小王子不就是代表一个个天真活泼,想象奇特的孩子吗?小王子到过的六个星球代表的各种家长吗?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小王子”。
96年岁末,伴着新年的脚步,我的“小王子”降落人间,来到我身边。在一个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我匆忙做了妈妈。还没来得及喜悦,娘家传来噩耗,我的父亲被查出了得了绝症。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得病后,我在惊恐与焦虑中度过百天。产假修完后,我一边上班,一边承受父亲病痛时精神上的煎熬,我的“小王子”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会了站立、走路,说话。父亲的离世,让我悲恸不已。“小王子”三周岁以前,我几乎不知道他是怎么长大的,更别说关心教育他了。
“小王子”三周岁时,跟随爸爸进城上幼儿园。每周和孩子见一面,他不怎么和我亲近。由于重重原因,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哪怕是孩子一点点的错,比如,孩子吃饭吃得慢了;出去玩回家晚了,(其实就是没有在我认为该回家的时间回来)有的时候根本不是孩子的错,我都会他对大发雷霆,甚至大打出手。“小王子”便成了的我的出气筒。大概留在孩子童年的记忆中,妈妈就是一个专横、粗暴的暴君。
“小王子”上小学了,我也像其他父母一样,自以为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经验,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论孩子有没有兴趣跟风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我强行给孩子报了剑桥英语培训班,自认为男孩子嘴笨,怕英语学不好影响成绩。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上英语课,还要哭。有一次,孩子又不愿意去,我竟粗暴的用小铁棍打孩子的屁股。现在我还能想起孩子那怨恨的眼神和惊恐的表情。在我的双重打压下,“小王子”被迫无奈去了培训班。上英语培训班的结果是,一无所获,不了了之。类似这种事情,在“小王子”的童年记忆中,可谓屡见不鲜。自己的粗暴与专横,在我的“小王子”心中留下了道道疤痕。
2007年暑假,我带孩子去北京玩。在圆明园游玩时,由于别的游客的不小心碰撞,将孩子手中的数码相机(相机是从朋友处借来的)撞掉在地上。当时,相机外壳被磕掉一小块,图像模糊。但那位游客死活不认账,导游也没有办法。我当时就对孩子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孩子也因为挨训,全然没有了游玩的兴趣。晚上回到宾馆休息时,我又说起此事,孩子弱弱的说:“妈妈,以后能不能不当着别人的面训我,好吗?那样别人不光笑话我,也要笑话您呀!”我听了一阵脸红。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孩子是我的私有品,可以任意处置,想怎么就怎么,从来也没有顾忌过孩子的感受。我训斥孩子是在心疼赔偿别人相机的钱,却没想过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但孩子幼小的心被伤害了,却永远无法弥补。也许正是我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小王子”一直都表现的不自信。
“小王子”已经上大二了,他很孝顺,也很省心。如果说,他能很顺利的完成初高中的学习任务,考入比较理想的大学,那应该得益于父爱的不缺失吧!
现在,每当在公园里,看到年轻的父母陪孩子玩耍、戏嬉、聊天时,我都会驻足,后悔自己没有给我的“小王子”一个愉快的、美好的、值得回忆的童年。
对不起,我亲爱的“小王子”,请你原谅那年那个年轻、无知的妈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