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大致分为两派。快乐主义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强调生命本身的自然性质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或道德上的完善,但承认完善亦伴随着精神的快乐。两派的共同点是重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写有幸福五部曲,其第一本书《真实的幸福》,对幸福的定义就类似于“快乐主义”的定义,而他的第五本书《持续的幸福》,提出了幸福2.0理论,就类似于“完善主义”的定义,他称之为“蓬勃的人生”。
人身上最宝贵的价值是生命和精神,倘若这二者的状态是好的,即可称幸福。怎样才算好呢?我的看法是,生命若是单纯的,精神若是丰富的,便是好。——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人的心智带宽是有限的,分配给物质多了,分配给精神的就少了;分配给精神的多了,分配给物质的就少了。“生命是单纯的” —— 不作、不装、本色、自我,这是耗费资源最少的一种方式;“精神是丰富的” —— 视野广阔而又焦点集中,胸怀博大而又感触细腻,嫉恶如仇而又大爱无疆,层次若能如此丰富,无出其右了吧?
良好的智力品质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这个意义上的成功才是会带来巨大幸福感的真成功。——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良好的情感品质表现在自我的充实,内在生活的幸福,爱的体验和能力,这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良好的灵魂品质表现在善良、高贵的品德,真诚的信仰,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幸福是相对的,现实的人生必然包容痛苦和不幸。因此,承受苦难乃是寻求幸福之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人人都在寻求幸福,通往幸福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我们必须探路。——周国平《觉醒的力量・第一辑 觉醒之力・<智慧引领幸福>前言》
智力品质:“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这恐怕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但为什么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与很多朋友交流过这个问题,我感觉问题出在“真正喜欢”四个字上。“喜欢”和“真正喜欢”是不同的。打个比方,“喜欢”跑步的人,在条件许可的时候——不下雨不晒,可以做到天天跑步;“真正喜欢”跑步的人则是无论任何时候,都会天天跑步。“真正喜欢”的人,会为他所喜欢的事情承受苦难。
情感品质:“爱的体验和能力”,看上去不是什么难事吧?这世上有多少人不渴求爱呢?但,渴求爱,就是“爱的体验和能力”吗?如果这就是“爱的体验和能力”,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因爱生恨、为情所困等?无私地爱人,是一种能力,坦然地接受爱,也是一种能力。敢于不求回报地爱,勇于不存芥蒂地接受,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同样需要勇气,需要做好受伤的准备,尤其,是在受过伤之后。
灵魂品质:“真诚的信仰”。有这么个段子,说“你去求神,是你信任神;神没有回复你,是神信任你。”信仰,是一种坚定的力量,之所以说它坚定,之所以需要坚定,也就预示着在信仰的过程中,磨难是必不可少的。
“承受苦难乃是寻求幸福之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大学时,一位教授曾告诉我:“如果你把人生的苦都吃完了,就没有痛苦了。”只有去寻求,才会有幸福。而在这寻求的过程中,我想,我唯一可凭借的勇气,便是:我不怕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