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中文里,地名总是表意而对称的,比如“北京”与“南京”,“山西”与“山东”,“湖南”与“湖北”。但是为什么“江西”没有对应的“江东”呢,而且江西又是在哪条江的西面呢?熟悉中国地图的你们大概会想,江西省是在哪条江的西面呢?既然有江西省,为什么没有江东省呢?关于江西的名字的来源,简单百度一下就能知道:“江西”起源于唐朝设立的“江南西道”。那么在唐朝设立的“江南西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始于唐太宗李世民
如同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省-市-县”的三级行政区划方式,最早成形于汉朝的“州-郡-县”的三级制。这个体制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到隋朝时已经名存实亡。隋先是废除了郡,但不久又将州改称郡,恢复秦朝的郡县两级制。唐高祖建国后,将郡改称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领县,实行州县两级制。但此时天下已经不是秦朝建国时的三十六郡的规模,州的数量已经激增到了三百以上,如此多的直属下级给中央政府的管理带来非常多的不便。
唐《通典·州郡典》记载:“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贞观初,并省州县,始于山河行便,分为十道”,也就是增设了一级“道”,形成了“道”“州”“县”的三级行政建制。
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元年(627年),将天下按照山川形势、交通便利的原则,分为十个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这样划分的区域,让朝廷的官员在每个“道”内巡查时,不至于跋高山涉深水,这个划分方式,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六典》中对贞观十道划分具体范围的记载为:“八曰江南道……东临海,西抵蜀,南极岭,北带江”,也就是说这里所划分的江南道的区域,包含了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长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治所在苏州。
唐玄宗李隆基创江南西道
贞观十道虽然划分了道的区域和所管辖的州的数量,但是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建制,朝廷虽然会派遣使者按照“道”的划分执行某些政务,但都是临时措施,事毕即罢。而且其中有些“道”的地域范围过大,使得行政效率十分低下。比如剑南、江南和岭南这三道,管的州都在四十个以上。
在《唐会要》中就记载过这样的故事: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凤阁舍人李峤上疏皇上说:中央派去每个道的巡查使,是三月之后出都城,十一月结束回都城上奏,而每个巡查员所需要考察的地方文武官员,少的有一千左右,多的达到两千余人。政绩不好不是官员们懒惰,而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考察完这么多人,实在是力所难及。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重新将天下分为十五道,每个道设置采访使,常设不撤。十五道分别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剑南道、岭南道、京畿道、都畿道、黔中道。
其中将江南道一分为三: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据《通典》卷一七二《州郡》二记载:“……江南东,理吴郡;江南西,理豫章郡;黔中,理黔中郡……”
在唐代以前,汉、晋、南朝对“江南”地域的划分,几乎都是以罗霄山脉(今江西与湖南的分界,包含武功山、井冈山等)为界分东西两侧,如果唐朝也按照以前的分发,今天的赣鄱大地恐怕就要叫“江东省了”。
而唐玄宗这次对江南道的划分,是开创性的,江南西道与江南东道的分界大体就是今天江西省东段的省界。这次划分中江南西道所统辖的地理范围,约为今江西省全境、湖南雪峰山以东区域,湖北省东南部的鄂州、黄石、咸宁及武汉市的部分地区,安徽省的宣城、池州、铜陵及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的部分地区。
那这样的江南西道又是如何演变成为今天的江西省呢?这事还和安史之乱有关。
“安史之乱”与江南西道的再分割
相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务朝政,于是在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各地战乱不断,首都长安也被叛军攻破。为了剿灭叛军,唐玄宗诏令各地方的刺史操办地方军,成立了许多防御、团练、制置为名的地方军事单位。叛乱安定以后,地方藩镇割据的情势已经无法逆转,观察使逐渐取代了道的地位,这样江南西道又被一分为四,分别是为:江南西道观察使(简称江西观察使),湖南观察使,宣歙观察使,鄂岳观察使。
至此,江西观察使的管辖范围已经和今天的江西省境基本一致了。而江西又经过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演变,在宋朝称“江南西路”,元朝称“江西行省”、明朝称“江西布政使司”、清朝称“江西省”。
而江西——江南西道的简称,就永远留给了赣鄱这块富饶的土地。
参考资料:
维基百科:唐朝行政区划
维基百科:江南西道
维基百科:江南道
《唐宋时期“江南西道”的地域演变》——刘新光 《国学学刊》2015年第四期
《江西通史》——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湖南通史(古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