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窦树山老师
慧智文化学习《道德经》(第3讲)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首先我们来说读《道德经》,《道德经》老子是满怀着情感来写的,所以上一课我们谈到了他的艺术性、文学性,它是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所以读来就应该有那样一种感觉,就是进入到作者的这种情感的、情绪的、心里的世界当中去,也就是说,把握住老子作品当中的内在的节奏,很重要,通过把握内在节奏而走进老子的情感,这更重要,所以读的时候,从文字的表面,我们能够体会作者的文学上的韵律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是很整齐的,它带有骈文的那个特点。
对于读,我们现在应该多说几句,就是现在有很多用吟诵的方式。这种方式当然喜欢读也是可以的,不过对于当代人来讲,推广普通话,我们还是要以普通话的方式来读。至于说吟诵作为一种古代的形式,我们保留它这种文化遗产,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能够通过读,来把握文章的内在的这些东西,所有的一切,所以我们在形式上,你采取什么样都行,那我们在这,用普通话方式来读。
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关于吟诵的方式,应该这样说是不是准确的?有待可考。
用《道德经》来说,《道德经》当时它是在楚国的那个地方,而作为2500年以前的语音和方言的内容,我们现在真的没法可考,所以说我们从形式上,就不做过多的讲究了,所以还是以普通话的这种方式去读,目的还是进入到作品里面去,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在读的时候,要深入的去体会。作品是有温度的,作品是有情感的,而作者又有他的语言的逻辑性,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这些内容都要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关于这里面的文字并不是太难,其中有一个字要注意,“常有无欲以观其徼”,“徼”这个字读四声,这个意思是边界、界限的意思,所以读jiào,这个字本身是多音、多意的,我们在这确定读jiào。这个有很多版本不同,解释不同,这顺便也说一句,《道德经》的版本很多,这个原因在于在流传过程当中,尤其在过去,在印刷也好,或者是在传抄的过程中也好,会有很多的失误、改变、改动等等各种原因,所以再加上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为在当时的国家,也不是像现在这种大一统的天下,当时诸侯国那么多,所以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它会有很多差异,那么到底哪个版本更好,这个真的还没法考证,现在最有权威的是:汉代马王堆出土的为标准,至于说在上边的好像也不可考,说是很多版本的都不可考,因为火烧阿房宫的时候,损失了一大批原始的书籍。焚书坑儒的时代,尽管道家受的连累不多,但是也受到一些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个都是历史,都过去了。
那么有一个宗旨,《道德经》的学习,我们重点是学习它整体的内容,所以小的差别,不影响整体的效果的学习。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道德经》本身的文字也不是太多,所以这里至于学术上的对某些字、某些词,甚至某些篇章的语句的安排有所不同,有所讨论,有所争议等等,这个都无关我们一般的学习,那就让学术界去讨论好了,好,这个问题就说完了。
再有一个就第一章的本身,这里面老子提出了“道”这个概念。“道”是《道德经》整部的核心。这个概念也是一个发明。这个“道”是指宇宙间万物存在的本源、那个实质。任何事物的发展无不依靠这个“道”,这个原动力。老子指出这个“道”是不能够用语言,很完美的表述出来的。“道可道,非常道”,不能道出来,而这种哲学的概念确确实实,不单是在哲学界没法去把它表述准确,就是我们现在很多的,上一课说到的很多的大家,包括庄子他们也没法真正把它表述清楚,所以有很多只能心传,只能心领神会,不能用语言表达,那个“道”,这是典型的一个例子。针对这一点,我们再次强调的就是可以弄清楚,就要以身证道。这应该是后边的话了。
好,那我们再去注意一下“道可道”的“道”,就是第一个,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实质。那第二个“道”其实是个动词,就是表述出来的意思;“非常道”的“非”表示否定,就是不是的意思;“常”,恒长、永远的这个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方式和前一句是一样的。第一个“名”是老子的专用名词,是对“道”的称谓,就是他把“道”叫出来的时候就是“名”了。第二个“名”也是一个动词,称谓的意思,其他的内容就不是太难懂了。
那么我们联系起来,如果把全文翻译一下,就是这样的,“道”这种东西可以表述出来,但表述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也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可以称它为“无”,因为它是天地的本始,也可以称它为“有”,因为他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从欲望削减的角度,能够揣摩出它的奥秘;从功利性的角度可以探求它的踪迹,这二者实际上出于同一源头,而名称不同,他们都是很玄秘的,他们玄秘至深。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源头。
那这个“玄”,在这也是老子提出的哲学的一个名词,“玄之又玄”,后来我们涉及到哲学的分析的时候,我们再去说这个“玄之又玄”,不然今天的内容太多了,所以今天我们先不说,以后回过头来再说那个内容。那另一个层面的内容,我们则需要更深入的理解。
关于《道德经》的“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但是后来的修炼界去探讨,就是一般的人都在探讨这个“道”,同时,它又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特质,它其实还是中华文明的脊梁的那个点,那个重要的点。对于“道”的阐述是《道德经》这整部书的一个关键点。
所以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的时候,学习第一章的时候要重视这个“道”。那么这个“道”,到底是什么?我们一再提到这个问题,今天的我们不说得太远,从第一章再去分析一下,第一章里边的“道”,是怎么回事?
其实简单来回答也好回答,这个“道”在第一章当中,我们有一个方法:你把“道”这个词留着,然后把后边的去掉,一直把“玄之又玄”都去掉,就只剩下一点点,最后一句和前边那个“道”,读的时候第一章可以这样:“道,众妙之门”。
“道,众妙之门”,第一章其实主要的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这就是宇宙的来源。一切的一切的来源。从哪儿来的?“道”,所以叫“众妙之门”。我们第一章完全可以这样去理解,所以对于这中间很多难理解的东西,你先了解,然后就按照这种方法,“道,众妙之门”,去理解第一章,就完全可以。
当然这里边有许多、许多的奥妙,是不是都丢掉?是不是老子写这多余?不是!里边有很多内容,只是我们初学者,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想这个问题,去接受第一章。
那么如果这样接受的话,按照老子的思想,还可以进一层的理解第一章吗?可以!可以!怎么理解?用现代的一个名词可以概括第一章,那叫什么呢?那叫“无中生有”。好像一提“无中生有”是个贬义词,不是的,它是一个中性词,那在这,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无中生有”。这只是从意义上来理解的,不能从里面的更多的内容去理解。如果简单的,我们从理性的角度去解它的意思,就可以这样去考虑。
那为什么又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呢?这个我们再回过头来说。“道”产生一切,而“道”也可以说是那个没有的内容,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无”。当代的核物理学和天文学,都已经验证了宇宙原来没有,按老子说宇宙原来就是炁,先天一炁。那如果这个理论存在的话,按老子说的这个“道”存在的话,老子是怎么知道的呢?是不是真的像老子说的,宇宙原来没有,而“道”成了“众妙之门”呢?老子是不是假想的?不是!老子是从修炼得来的,那怎么证明老子是从修炼中得出的理论呢?后边一系列章都说了这些内容,还说了方法,他怎么求来的。
这里只是给大家普及这个知识,到底是为什么?我真的也没办法说得清楚,因为他需要去证,就是前边我说过的以身证道的证,除非你按照老子的方法再走回去,还原老子证明的过程的时候,你就找到了。跟大家说一点就是:你真的按方法追回去,你会看到宇宙原来没有的那个状态。然后气的那种凝结,那种聚合,甚至由凉到热的过程,甚至你可以看到宇宙大爆炸,甚至你可以看到原始生物的诞生,这些你修炼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人人都能看到。
那为什么都能看到?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人,你都不要把自己看成是西医那个角度,肉体的那个人,不是,人很复杂,很丰富,人有肉体,那还有别的内容,那别的内容是什么?这有待于以后再说,这里讲的太多了。
所以我们大概知道这个表层的意思,我说的这个方法,信不信由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证明都是假说,说的东西往往没有那么多的说服力。
这里大家需要重视的一个态度,或者方法问题,跟大家说清楚,就是学很多中国古代的东西,尤其学老子这样的,或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对未知领域的判断,一定要重视的,就是你要有一个开阔的胸怀,就是你能够接受这个未知的东西,必须得首先是这样,然后你再去推断,往往我们拿已知来判断未知,我们往往是这样,但是往往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已知的东西,如果作为尺子去衡量未知,那是不可能的事,说实在的我们每一个人,已知的东西要跟未知的东西比,你知道的太少、太少、太少了。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态度,去求证!有的内容需要先相信。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戒备心理,都要考虑是不是上当了,但是对于这种知识的探求,没有必要怕上当或不怕不上当。对于很多未知的领域,都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即使你相信了你也无所失,你丢不掉什么,你干嘛要怕呢?没有这个必要。
所以我们学习第一章,就要以“道”的状态来扩大我们的胸襟,第一章还真的要好好的去读。好,这一课我们讲到这里。
微信咨询1513277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