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回望“千万工程”20年,越来越多的民宿、农家乐、特色IP等新业态出现在广袤乡村,千村千面,生机无限。而在这些新业态背后的,是越来越多的“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实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要构建好乡土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持续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妙用识才引才“金钥匙”,广开乡土人才破土渠道,开乡村振兴“人才济济”之锁。古语有云,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乡土人才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是贴近农村、带动农民的重要力量。要以“破四唯”识才引才。有的乡土人才成于乡长于乡,熟悉乡情,有着独特的实践优势却没有对应的学历、头衔等“帽子”,有的乡土人才外出求学,增长见识,有着先进的知识水平却没有对应的职称、资历等条件,可见引进挖掘乡土人才不能单从表面的“帽子”去评定,应当做到不唯学历重实际、不唯头衔重贡献、不唯职称重能力、不唯资历重业绩。要通过“拉网式”摸底、“地毯式”排查、“蹲守式”走访,挖掘出懂农业、爱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同时向愿意扎根乡村创新创业的高校大学生、外出乡贤等在外人才抛出“橄榄枝”,建立人才信息库,对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工作机制,让更多乡土人才“破土飘香”。
善用精准培育“金钥匙”,挖掘乡土人才潜力动能,开乡村振兴“源头活水”之锁。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培育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久久为功,充分发挥乡镇党校、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基层党组织教育党员群众、联系专家教授的主阵地优势,邀请专家教授、乡贤能人,围绕各镇各村的发展重点、技术难点,开展诸如农业发展理论政策、现代化农技推广、乡村农文旅融合、电商技能培训等课程,持续提升农村党员群众的综合素质,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此外,还可以探索校地合作模式,与省市农科院、农业类高校学院开展合作,依托镇村特有产业,共创校地合作基地,让更多的潜在人才到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厂房车间去磨炼学习,因材施教,锻造出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乡土人才生力军。
活用产才融合“金钥匙”,发挥乡土人才智力优势,开乡村振兴“增智聚能”之锁。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用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则无可用之人。要给人才立体“画像”,通过建立人才档案,开展谈心谈话、走访调研等方式,精准定位人才的个人能力、脾气性格、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意向岗位、工作需求。要给人才搭台铺路,坚持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协助对接产业发展壮大的增长点,把人才放在生物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工业、文旅产业等创新创业主阵地去磨炼,磨出真本领、练就新业绩。要给人才建立科学的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解缚松绑”,让人才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大展拳脚。
勤用贴心服务“金钥匙”,提高乡土人才创业激情,开乡村振兴“百家齐唱”之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为人才服务的理念,在科学评价、正向激励、扶持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要加强与乡土人才的沟通联系,建立人才需求清单,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困扰的是什么、急迫的是什么,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为人才“量身定做”个性化服务。要用人性化的量化考核机制来衡量乡土人才作出的贡献成绩,制定诸如作物亩产量、家禽出栏量、农文旅游客量等更贴切乡村实际的考核指标,分层分类开展考核评价,让各类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高效投产。要建立健全适宜本地乡土人才发展的特色政策,并主动将政策送到人才身边,讲解政策文件,协助申请安居保障、人才培育津贴、创业补贴、创新奖励等人才特殊待遇并及时兑现各类奖补助资金,让人才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红利”,更有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迸发创新创业热情。
(作者单位: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 何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