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参加了一次面试(嘘……先不要告诉我的同事和老板),面我的人是分管技术的集团副总,也是技术条线最大的脑袋了,虽然职位很高,但为人谦和,思维也很敏捷,没有一丝古板和乏味,我们的一问一答间充满了轻松愉快和坦诚,整个面试过程相谈甚欢!这是一次让人特别愉快的经历,甚至哪怕最终的面试结果不理想,我想也不会影响到我回顾这次面试时的感受。况且,其中的一段对话还给了我醍醐灌顶一般的顿悟。
简要介绍一下背景:我是个在地产公司做设计管理的,本行是结构专业。地产行业中一般情况下建筑专业是龙头,起到统合协调其他各专业的作用,所以一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通常由建筑专业的人来担当,而我出身结构目前正在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统筹项目全局的设计管理,对我来说已经是一个职业上的突破了,也因此获得了一些成就感,还由此推想未来能够彻底突破专业限制走到技术条线的管理岗位。
不过在面试中谈到未来职业发展的时候,对面的L总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建议:
如果只是从结构专业转到建筑专业,对职业发展的意义不大,最多还是在技术圈里转,很难走到综合管理岗位。作为结构专业的人如果想要走到综合管理的岗位,真正的捷径应该是寻求从工程条线发展,利用专业优势成为一个最懂技术的工程师,再到工程经理,继而晋升到项目经理,直到成为区域总,这就完成了从技术到综合管理的跨越。
我突然之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觉得自己简直蠢爆啦。我以为自己正走在一条径直通向目标的道路上,还在为自己的一点点突破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一个不够精准的方向上付出再多努力,都不如换一个正确的战场!简单一句话:我的假设错了!
假设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对于“假设”的解释是:
指如果;凭空构想;科学家提出解释事象的主张而尚未证明的。
不过我更喜欢互动百科上的解释:
假设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尝试性理解。
假设其实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心一念中,假设都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每一个有意识的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目的,我们都是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才会去采取行动。比如打伞是为了遮阳避雨,穿衣是为了御寒保暖,吃饭是为了补充能量,吃药是为了解除病痛等等,我们每做一件事情一定都是为了点什么。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们为什么会选择采取这个行动呢?为什么冷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穿衣而不是打伞,饿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吃饭而不是吃药呢?这是因为我们认为多穿衣服就不会冷而打伞不行,认为吃了饭才不会饿而有病才应该吃药。
这些“认为”就是我们的假设,是我们在自己的认知中假定的行为与结果的对应关系。我们认为采取了行动A就会得到结果B。于是当我们想要得到结果B的时候,就会决定采取行动A。所以:
每一个行为背后都会有目的和假设成对存在。
但请注意,这种行为与结果的对应关系只是我们自己认为的而已。事实上这个行动A是否能真的达成结果B,或者行动A是不是能够最高效达成结果B的方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
每一个“假设”与真实世界的相符程度,直接影响到在这个“假设”下采取行动达成目的的成功概率。“假设”与真实世界的相符程度越高,行动越能高概率的达成目的,反之,成功概率就会越低。
物以类聚,人以“假设”分
假设可以来自于过往经验,也可以纯粹是自己的凭空设想或推测。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假设的出现,但我们拥有自由设定自己意识中假设内容的权利。
因为假设体现的是目的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目的趋同的人群中,假设的不同会带来行为的差异,自然而然就对人群进行了划分。
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简单目的,人们会形成共同的假设,我们也会通过这些已经形成共识的假设来预测他人的行为。比如所有人都知道饿了要吃饭渴了该喝水,粑粑(三声)不能吃否则这人一定精神有问题。说到这里你一定也想到了,那些我们避之不及的疯子傻子精神病人,正因为他们的假设跟我们的差异太大,我们才会觉得他们的行为怪异且不可预测,但对于他们自己来说,这些看似怪异的行为是符合他们的假设的,他们自己会认为并没有什么问题啊。
生活中总有些人与我们格格不入让人难以理解,其实也是因为大家的假设不同。在我认为应该这样做的时候,他居然选择了那样做?他脑子进水了吧?!然而行为不过是外在表现的结果而已,导致行为不同的内在原因是假设不同,反映出来的是经验、认知或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上面说的都只是一时一事的差异而已,而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亲子教育这些复杂的长远目的上,假设的差异将导致最终结果的天壤之别。
目标越大假设越重要
如果你告诉我你困了,困了就去睡啊,这还需要再讨论吗?对于这种简单得要死的问题,假设会条件反射一般的发挥作用,反而让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但对于复杂的问题,比如我告诉你说我想要获得职业上的成功,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像“困了就去睡”这么简单直接,那八成就会出问题。比如你可能会告诉我:“想成功就去努力工作啊!”可是只要努力工作就一定会成功吗?如果只要努力就够了,那世界上怎么还会存在“低水平勤奋”这种词汇呢?
一个复杂大目标的达成必然是由这个大目标分解出的众多小目标的达成积累而成,而每个小目标都有各自的达成策略和途径,所以复杂大目标的达成不可能是单一策略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程度都会对大目标的达成产生影响。前面说过了,假设体现的是目的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假设不同就会导致行为不同。而“假设”与真实世界的相符程度会影响行为的成功概率。那么在整个大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每一个小目标的成功率偏差会被层层累积,最终对大目标的总体达成带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影响。所以越是复杂的目标,假设的重要性就越应该被重视,越应该有意识的提高假设与真实世界的相符程度,从而提高每一步行动的成功概率。
让假设更精准
如何让目标都实现,这真是一个大的不得了的话题了。我们的人生就是无数个大大小小目标的合集,每一个目标达成的过程汇总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每个片段,如果每个目标都能达成,那岂不成了心想事成的神仙了!这可不是我此刻能Hold住的话题。但既然已经说到这里了,不能认怂,我就斗胆说一说我对修正假设提高目标达成概率的假设。
首先要让假设显化。如果把“假设”作为刻意练习的对象,第一要做的自然是结束无意识的自动完成状态。当遇到一个问题,先别急着立刻行动,停下来回味我刚刚为什么会想要这样做?我的假设是什么?我是不是认为这样做就会获得我想要的结果?当假设能够被准确捕获,才能谈下一步对它进行什么操作。
显化完成后接着就要澄清。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认为这样做就能达成目标?这样一定就能达成目标吗?这是唯一的方法吗?这是最好的方法吗?这个方案完整吗?还需要补充些什么?问到自己再没有新的答案出来,在自己的思维里可以自洽了。
澄清完毕就开始实践,作好记录:原本的目标是什么,行动过程中采取了哪些行动,遇到了什么情况,有什么反馈,做了哪些调整,最后达成了什么样的成果。这些第一手资料是可以帮助自己修正假设的宝贵财富。
实践过后需要的是及时复盘反思。比较原本的目标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总结提炼经验以修正假设,提升假设与真实世界的相符程度,让自己拿到更高概率获得成功的武器。
由此开始下一轮从假设到实践到复盘再修正假设的循环,不断迭代精进,让假设更精准。
我的假设需要修正
回到我自己的职业发展问题上。我原本的假设是通过专业突破寻求上升空间,但今天被L总一语惊醒,原来我假设中的行动与目标并不是直接匹配的,我需要重新思考校核。
此刻我有三种选择:
一是坚持原来的目标,对行动方案做出大调整使二者匹配;
二是保持行动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使之匹配;
三是同时调整行动和目标,找到更合理的假设。
这又是另外一个大话题了,需要深入思考。
限于认知深度,我对复杂问题的假设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以不断修正,比如通过复盘提取经验,又比如从这次面试中获得的认知提升。愿我能找到那个更精准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