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的片子在这一段时间很火,微博等热门平台都能见到各个博主对影片发表简介,就目前看过的,也看了影片的我而言,我没有同他们一样的见解。虽然,我也能看到沈光耀无畏的爱国情,为了国家违背家训愧对亲情;我也能看见那个年代陈鹏与王敏佳之间可贵的、无畏的爱情,一个随自己内心,一生钟于一人,一个随自己内心所想,坚持追寻自己的爱情;还有张果果虽处于尔虞我诈的现代职场下,却也是在众多我负面影响中,随自己的内心相信四胞胎的家人。
就影片结束之时,他们的“随心”都得到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对影片的观感,我看到的不是他们这些在高处的人。有人说,张果果是当代社会上在职场上奋斗的代表,也许是吧,在那个层次。但是现实里,更多是处在他之下的人不是吗?在我眼里,李想和刘淑芬才是当代社会大部分的代表。
李想,和陈鹏、王敏佳是从小的好友,但也都是孤儿。王敏佳的形象拿到现在来说,除了虚荣点,其他什么好,样子好,性格好,爱笑,还有两个好朋友,两个可以让她继续“虚荣”的朋友。从小做事就跟有了靠山吃了胆一样,随以所欲,想做就做,一点也不输男人。
陈鹏,放现在来说也是一稀有人才,天才,脑子好,清华高材生,毕业时候国家单位抢着要。第一敢做的就是不服从组织安排,“任性”说出“这里有我要照顾的人”,直到受伤回到学校,单位还在等着他。所以,即使在当时的社会,他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别人当他是宝都来不及。
但李想呢?没有优质的头脑,也没有过于出众的能力,在单位里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得到上级的认可,不就像我们在学校里、在工作中取得成绩需得到认可吗?无论你是初入社会或者是在苦苦奋斗多年的人,你除了对自己业务范围内的事情充满自信,没有继续扩展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术,你是否还有勇气与他人竞争?你千辛万苦得来的成绩,你是否甘心就这样在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轻言放弃?(当然,如果“死”对大家而言是一条退路就另当别论了。)
李想为了可以支边,学习了针灸,突破竞争为自己争取到名额,他依靠了什么吗?他放弃了喜欢的人,放弃了他们的友情,是自私!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保住名额,他还有其他退路吗?他如果选择了帮助王敏佳,他还能活着去支边吗?我们在影片的影响下,把他自私的人性扩得太大,却没有看到李想的一切行为在现在不过是一场自己的“职业规划”,那些还认为果果对应的是现实中的你,首先,你也有能跨过那么大门槛的能力,我们更多的走的是和李想一样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必须懂得取舍点什么。
所以,为什么总要说李想的不是?人性这东西,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艺术表达出来能看到的就是不一样。艺术告诉你什么,你就认为是什么,但是这东西可能不是你的。
而刘淑芬的形象,我们身边总会多多少少遇到一点吧?在那个时代,能遇到爱情的刘淑芬是幸运的,但这也可能是她唯一的幸运。她的爱就是那种所谓真正爱你的女人的样子,也是三毛说的”只要吃得饱就算了“的样子吧。刘淑芬眼里,与你一起,很幸福,就算要苦一点供你上大学,我也是愿意的。就像热恋中的女子,不怕吃苦,只要身边的人是你,都可以。即使后来丈夫的言语打击以及给刘淑芬心里的打击,也仍是没能击垮她对丈夫的爱。
相比之下,许老师因为情感变淡而认为自己对妻子已经没有爱,所以这样的日子他过得很痛苦,他选择了提出离婚,每天和妻子过得如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分开吃、分开喝、分开睡、见面还不打招呼,其实连陌生人都不如,陌生人住久了还是会有点关怀精神的。但在刘淑芬跳井的一刻,许老师才发现妻子在自己心中位置的重要吧。
明明就是爱,只是爱情看似变淡了,其实情感已经悄然升华,明明足以想守,而你却不知。七年之痒,大概就是这样吧?
艺术的渲染,让观众认为那些被放大的情感是平凡而都要具有的,可是大家忘了,那些被放大的,是艺术眼里的平凡,但现实的平凡,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