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课堂
今天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总爱犯一些低级错误,一个反复讲到的知识点,总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或掌握。
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差,有的学生完全是粗心大意!
那些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上课时听讲爱开小差,心不在焉;或者不爱写笔记,不动笔、不思考;或者做题不认真,完全敷衍了事……
这样的学生因不爱学习或者主动学习而落后于大多数人,而且他们对学习也缺乏动力,所以对于这些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不管老师怎样督促他们都无济于事。
所以,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我只能做到上课时时常提醒他们要认真。
而对于那些总爱犯粗心大意的学生,我在上课时反复跟他们讲到要自我反思。
二、什么是反思?
“反思”这个词我最早听到的是学校对于老师的备课要求,在教学之后都要写教学反思,即反思教学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
如今,我在作者成甲的书《好好学习》中看到了他对“反思”的阐述,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摘自成甲《好好学习》)
三、“反思”的应用
以前在教学反思中,我总是习惯于记录我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也阐述了自己应该改进的方法。而真正到了实际操作时,又习惯性的应用一些之前的做法,好像事情又回到了原点,这就是“惯性思维”在作怪!
如今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开始学会慢慢将一些改进的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同时我还要求我的学生们也要学会一些自我反思的能力。
例如,我要求他们准备一个错题本,将每天做错的题或讲的重点知识记录下来,并时常翻看。
要求每周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总结,做的好的地方要坚持,做的不好的地方要改进。
当学生们养成记录与反思的习惯时,我想他们的学习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