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时候,隐公和郑庄公(即郑伯)策划攻打许国。
一、子都与颖考叔之怨
郑庄公为攻打许国做准备时,在太庙分发兵器。子都与颖考叔争夺兵车,颖考叔带着车辕奔跑,子都拔出戟追赶子都。但是并没有追上,这让子都非常愤怒,梁子就此结下。
秋七月,鲁隐公会合齐僖公,郑庄公进攻许国。
初一,军队汇合攻打许国。颖考叔拿着郑庄公的旗帜争先登上城墙,子都用箭从下面射他,颖考叔摔下来死了。霞叔盈扛着旗帜冲上城墙,挥动旗帜,大喊:“国君登城了!”于是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了城墙。初三,军队占领了许国,许庄公逃到卫国。
颖考叔在郑伯与共叔段之怨中,用自己的孝义之道打动了郑伯,郑伯与母亲姜氏和好。如今却因争强好胜而死于子都之手,也表现出了子都心胸之狭隘,没有容人之量,在《左传》中,有很多这样,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古文的魅力。
二、许国之归属
攻下许国之后,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隐公。隐公拒绝:“君主说许国不交纳贡品,所以寡人才跟随君王讨伐它。许国既然已经认罪了,虽然君王有这样的好意,我也不敢再参与这件事了。”于是就把许国领土送给了郑庄公。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许庄公的弟弟,后继位,称穆公),住在许都的东部边邑,说“上天给许国降下灾难,是鬼怪对许君有不满之处,因而借我的手来对他进行惩罚,可我这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和睦,难道还应该把讨伐许国做为自己的功劳?我有个弟弟,不能和和气气地过日子,要让他游荡在外,四处求食,我难道还要长久的占有许国么?您应该当侍奉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准备让公孙获来帮助您,并且,我让您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许国,也是在巩固我的边疆。”于是让公孙获住在许城的西部边境,并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用财务,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就赶紧离开这里。我祖先在这里新建城邑,眼看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我们这些周国的子孙一天天丢掉了自己的事业。而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成周,我哪里还能和许国争呢?”
庄公在处理这件事上就看出来他的深谋远虑,许国违背法度就讨伐他们,伏罪后就原谅他们,衡量自己的能力而办理事务,看准时机再行动,不连累后人。
自古都是立长不立幼,虽然郑庄公不得姜氏喜爱,但郑武公也没有因为姜氏喜爱幼子而立共叔段为国君,大抵就是看出来庄公有君主的气度与谋略,当然也是在为庄公以后做打算,若当初立太叔,则庄公后果必死无疑,若立庄公,太叔安分,则两兄弟共享社稷,太叔若贪得无厌,想争君主之位,庄公也会因姜氏而饶太叔一命。不得不说,郑武公这一决策很对。
三、郑庄公因颖考叔而失政
在攻打许国之后,庄公得知颖考叔的死讯,于是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条狗,和一只鸡,用来诅咒射死颖考叔的凶手。
这件事对郑庄公的影响很大,原本只是自己的臣子为了争功而做出的违反政纪之事,按道理来说,用刑法来惩罚凶手就可以了,但庄公却用诅咒这样的事来解决问题。所以有君子说:“庄公失掉了政和刑。政用来治理百姓,刑用来纠正邪恶。既缺乏清明的政治,有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产生邪恶的事。已经发生邪恶而加以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用来说明郑庄公失政。
其实这也间接的说明了颖考叔这一人物对庄公的影响之深,而庄公又信奉鬼神之说,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在庄公在处理许国的事情上来看,他把对许国的讨伐,看作是上天对许国的惩罚。这也恰好说明了庄公对鬼神、命运这一类十分信奉。
四、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君子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这两句是我在读《左传》之隐公中最喜欢的两句意思是说:“周天子在取的郑国的土地之后,却将原来属于苏忿生的土地给了郑国人。君子就推断说桓王因此要失去郑国了,认为按恕道办事,是道德准则,常规礼节。自己不能拥有,却拿来送给别人,他人不来朝见不也是不应该的么!”
郑国与息国起冲突,息国就进攻郑国,结果大败而回,君子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认为“不衡量德行,不考虑力量,不亲近亲临,不分辨是非,不查察有罪,息国犯了这五种错误,还去讨伐别人,他丧失军队,不也是活该么!”
道理、战略在《左传》中说的很多,多看也自然是对我们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