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一来,人类社会生活都脱离不了爱恨情仇,伟大的诗人王昌龄也不例外,这一首诗就是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个独守深闺的妇女常年与丈夫分隔两地,春天登楼赏春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全诗的情感纽带都是围绕着少妇不满丈夫常年在外的闺怨展开,从一幅登楼赏春的美好景象开始写起,最后借景抒情,以景入情,逐渐将情感与景物产生碰撞而体现出一丝凄凉之意。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悟。
诗的一二句,写少妇本来没有一丝的愁意,只见春意正浓,突然萌生赏春之意,于是对着闺镜梳妆打扮一番,准备登楼远眺。中国的古人一般都是心中有烦心的事才会去登高消遣心中的愁绪,在很多诗词当中都有所体现,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是诗人为了排解心中的烦忧登高而作,此文也不例外,王昌龄一开始写到少妇准备登楼赏春,就是为后面抒发闺怨之情做铺垫,少妇之所以登楼赏春,内心深处本来就早已积有怨恨,只是暂时没有导火索引发这闺怨。此时少妇精心打扮准备登楼赏春却无良人相伴,因此可见怨恨早已注定。
诗的第三句场景瞬间转换,从围绕少妇的小场景描写一下子转移到野外的大环境之下,少妇在远方的田野之上看见了绿色浓郁的杨柳,杨柳似乎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忧伤的代名词。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表达的伤感之情,由此可见杨柳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意象。正因为如此,不知愁的少妇一见杨柳,潜意识里的思夫之情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此时杨柳就成为了少妇心中积怨迸发的导火索。
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啊。这一句是少妇对自己的悔恨,文中少妇具备古今女人一般都具有的通病,那就是唠叨,可以推测出,丈夫在家的时候,少妇肯定总是在丈夫的耳边唠叨,埋怨丈夫不去博取功名,如今丈夫常年未归。这一句说少妇当初天天唠叨让丈夫离乡博取功名,导致如今如和丈夫常年异居两地,现在心中极为后悔。这其实和今天大多数女人一样,当下大多数女人都是爱在丈夫跟前唠叨丈夫不会挣钱,当丈夫常年在外奋斗的时候,女人又会产生不满,这个时候又会嫌弃自己的丈夫总是在外面没有时间陪自己。
小编认为这首诗虽然是抒发少妇的闺怨之情,但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对当今的人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教育意义就在于,夫妻小两口之间钱多钱少够用好就好,重要的是夫妻之间能够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要等到自己的老公常年不回家自己又感到后悔,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能够在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