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说又没衣服穿了,每日买买买停不下来,这不才月初,蚂蚁花呗额度已破千,想忍住手,干脆连淘宝都卸了,够狠了吧,可是依然阻止不了购买的欲望,登陆网页版,购物车里的宝贝似乎在像你招手,每日看了又看,这不隔日还是买了。
若真喜欢,又缺这样的款式,买了也无妨,问题是还没收到货,隔几日又心痒痒想去看看,再买点。
这样的情况大部分女人在某些时期都出现过。
似乎买的不是衣服,而是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
可能每一个一天到晚买买买者研究如何买买买的女人都有一段想买而买不起或是不能买的岁月。研究表明人的欲望是恒定的,虽然因人而异,但大体相当,如果某一种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积累下来,一旦有了满足的条件,就会表现出贪婪,犹如长期吃不饱的人狼吞虎咽一样。
女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前几日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她的孩子和亲戚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在能力范围内都会满足,而亲戚的孩子因为父母一直不让买东西,所以每次到他家的时候就拉着他逛超市,然后使劲的买,似乎过了今天,再也买不到东西一样。
朋友调侃,他和我亲只是因为钱,不是真的喜欢和我玩。
今天在李雪的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我每次带孩子逛玩具区,都紧张焦虑害怕地要死,我害怕孩子索求无度。我觉察到自己内在有个渴望拥有很多玩具的小孩,我害怕她是欲求无度的,所以死死地按住她,她要是跑出来,强大的欲望太可怕了。所以我把这个内在的小孩投射到我孩子身上,总是担心孩子物质欲望太强。
其实物质的满足是一个微妙的问题。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得不到,而你又一直打着我又为你好的旗子,阴影就有了,还不如坦诚:你的玩具太多,我不想买,否则投射到长大后,就像成人之后依然无数遍的开着碰碰车。而得到过多,又将一切想的如此理所应当。
而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
其实重要的不是物质的满足与否,而是我们能否放低姿态,换位思考我们的孩子在想什么,而不是强加他一个成人世界的价值判断。
我们还要逐渐练习和自己的欲望信念相沟通。
在每一个情绪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潜藏着自己的欲望和信念,满足自己的欲望,调整自己的信念,我们才能从不满意的状态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