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后,在香港坐公交是件痛苦的事。香港公交没有售票员,当然也没有找零。所以香港人出门口袋里都有一大把硬币。港币硬币质地考究,特别重。大陆人不习惯带那么多硬币,口袋里有了硬币也是找机会赶紧用掉以减轻负担。等坐公交时,发现口袋里没有足够的硬币,于是急得团团转,找周围的人兑换硬币。
有一年暑假,陪儿子玩。参观了尖沙咀的天文馆后坐大巴。找到车站,站牌上看了票价,两个人翻包翻口袋翻皮夹,终于刚刚凑齐两个人车资的硬币。此时一辆大巴进站。兴冲冲的刚要上车,突然发现车门边车窗上标的车价不对。定睛一看,是空调车,车价要贵一点。此时,我们手中的硬币刚刚差一点,皮夹里只有百元大钞。周围又没有人和商店可以兑换硬币。只得望车兴叹……
不久之后,八达通卡从只在地铁使用扩大到街头自动售货机、电话亭,以至于除出租车外的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渡轮。再以后是便利店、超市,以至于大多数场景的小额支付。大概是2002年左右,在香港,出门,一般只需要带钥匙、八达通、信用卡和手机。坐公交当然就无现金了。
在香港坐出租车,目前依然是需要现金的。不过,所有可以无现金支付的地方,是没有拒绝现金支付的。
现金这个概念,包括现钞、现银,最初应该是与欠条、赊账相对应而出现的吧。再后来是因为在银行账户体系基础上,有了转账支付,才有了现在作为一种货币形态的现金概念。非现金和现金,支付的都是同一个东西——货币。因此,现金支付与非现金支付是等价的。
就线下支付而言,现金支付、非现金支付,都需要人做支付动作。在非现金支付中,用八达通支付还是用手机支付,都需要用手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来。八达通还有手表版的,只要一伸手就能支付了。也就是说,各类线下非现金支付,包括信用卡、支票、八达通、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要借助于纸、卡片、手机、手表等物质来完成。
鼓励、提倡无现金支付,减少现金流通,有节约社会成本的意愿。但无现金支付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偷换概念由一个商业机构包办,甚至要消灭现金。说白了,想消灭现金,不就是想那点赚钱么?!
至少是五年前,香港的“八达通”卡还是世界上运用得最好的一张卡。当然这是业界公认,不是八达通公司搞公关宣传鼓吹的。八达通由一张专用于地铁的储值卡而变为可以在香港各小额支付领域广泛使用的支付方式,大概也就两三年时间。不仅支付,许多大厦、楼盘的门禁卡也使用八达通。这个过程是默默地进行的,没有广告宣传,更别说水军的文宣,也从来没有恶形恶状地叫嚣要颠覆谁,当然也不需要再表白要与谁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