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8,六月第三个星期日,西方的父亲节。人在深圳,虽台风过境,天气预报有暴雨橙色警报,此刻住的宝安是阴天加小到中雨。
文题:父亲节和爸爸通话
正文:
父亲节,6月第三个星期日,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这些都是西方的节日,中国没有,以前没有过过,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的流行、中西文化的泛化,这些节日越来越流行了。我的爸妈是潮爸潮妈,经常上朋友圈,这些节日他们必然知道。有句话批评朋友圈的话如是说:过什么什么节的重要的是让对方知道,而不是让你的朋友圈知道。原话虽不是这样的,意思大概如此,就是:你在节日的情情爱爱啊,是对心爱的人说,而不是朋友圈。所以,我从来不在朋友圈上发这些东西。
但是朋友圈对我还是造成了影响。晚上8点多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他显然不高兴,有种你终于是打电话过来了,或者是你好歹今天还是会打电话过来的这个意思。我说,我只是不习惯白天打电话。他一猜就猜到我撒谎,白天肯定是贪玩去了。妈妈在旁边听到是我电话,说,肯定是来问候你父亲节快乐的,她也猜到了。我是个好儿子,我一定会记得这个节日,他们也这么确信,我也这么确信。我甚至相信,写上只言片语,发给他们,或者发朋友圈,他们会更高兴。
爸爸说,你这个电话打得也太迟了,白天跟别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别人就说孩子给他们发了多少红包,问候了节日,而我的孩子到现在才看到动静,并不是说想要你红包,只是我跟他们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一大早就说孩子问候他们了,发了多少红包,我没得说,很没有意思啊。你也太不懂事了。
我突然明白了,发朋友圈的意味,那么多逢年过节晒微信红包的意味。有的时候生活就是图这种滋味。这种滋味不是张扬,但是有张扬的成分,不是炫耀,但是有炫耀的成分,即使虚荣,也不是虚荣,不是真爱,但也有真爱的成分。最重要的是向心爱的人宣示爱,这种传递非常重要。逢人之间的家长里短,固然世故,但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朋友圈,你得让你和周围的人都有意思起来。这个问候一定要发,而且要发得早,最好红包发得比别人都大,最好让自己的朋友圈都知道。这便是圈子里的意味,朋友圈子里,图的就是这种滋味。当然也不能理解为这是世故或虚荣或快餐文化或真爱,这只是一种行径。如果你爱的人需要这种行径,即使你对这种行径再不屑,那么你都要去做,这样会让他感受到你爱他。如果这种证明你都懒得做的话,在关键时候你又能做到怎样呢?
其实有爱就好,无论形式。
爸爸说,今天,你妈妈说,父亲节千千(千千是我的侄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写的很好。我说,那封信前面是引入老男孩《父亲》里的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领悟。发朋友圈,朋友圈点赞,打个电话问候,写点东西纪念,对人接物常问候,多说请和谢谢,开门时让朋友先走,电梯时主动为他人按门开关,餐桌上让贵宾上座,坐车时以右为尊……甚至国外,会见重要的朋友,重要的餐饮及宴席中穿上礼服……这种种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情感,一种关切,更是创造了一种仪式感,以视存在。西方的节日固然重要或者不重要,父亲节你有没有给父亲发红包,重要或者不重要,你发红包或者收到红包,有没有晒朋友圈,这重要又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这份爱,这份行径,并且让别人认识到了这份爱,你记得他,他能为你感动,也能让别人为我们感动。
圣经说:你必不断向上帝祷告,上帝定会听见,并给予你回应。你应不停地寻求银子(象征财富),银子必然找到。所以父亲节,以及中国上千年传下来的礼仪教化,以及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行为习惯,必然证明了存在,爱,欲求,呼喊与响应。可以概括为这么一种模型,“爱存在,感情的形式,然后发朋友圈(虚荣或者仪式感或者),回应,满足”(不做详细建模和解释)。朋友圈的行为是一种祷告,一种寻求,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关切。当然也有例外,有些不存在爱,只是发朋友圈的,有些存在爱,不发朋友圈的,有些不存在爱,也不发朋友圈的,有些存在爱,也发朋友圈的。
爱,存在,仪式,重不重要?这便是我今天的领悟。
附我侄女千千写给她爸爸的信,来自我姐及她妈妈的朋友圈,“曾伟你的小情人给你写了一封情书”。(曾伟,她爸爸的名字)
所以你会发现,即使你有心,但是你问候过了,跟没有问候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喜欢,在朋友圈上点赞,还是留言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问候和这些留言,问候的总比不问候更走心,留言的总比点赞的更走心,这么些个动作,创造的仪式感,突然让我觉得,这就是爱了,是对爱的作为和承诺。
当然还有我这种闷骚的,自己在背后作文的!
我还是给爸爸发了一个红包,金额:88.88,并附言:祝爸爸岁月静好,喜乐安平!